刘天华作品(刘天华作品口诀)
今天给各位分享刘天华作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刘天华作品口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著名作曲家刘天华作品有哪些?
刘天华 (1895——1932)
作曲家、民族器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1912年在上海参加新戏剧团体“开明社”乐队。1922年后,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192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参与发起组织“爱美乐社”。在教学、创作和演奏上均有显著成就。
刘天华创作的主要作品有:二胡曲《病中吟》、《良霄》、《悲歌》、《空山鸟语》、《光明行》、《闲居吟》、《独弦操》、《烛影摇红》;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等。他在发展和提高二胡表演艺术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刘天华的十首二胡曲
刘天华的十首二胡曲分别是:
1、歌舞引:
《歌舞引》是刘天华于1925年系观意大利歌剧表演引起的灵感而创作的第一首二胡曲。乐曲充满了歌舞情调,表现了轻歌曼舞的场面。采用中国传统民间乐曲中常见的多段体结构,但在曲式、节奏、气氛、弹奏技巧方面又新颖别致。其速度快慢幅度变化大,节奏强弱对比强烈。
2、独弦操:
《独弦操》创作1932年月1月,当时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不久,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刘天华先生对祖国的前途忧心忡忡,为此写下了这首乐曲,并命名为《忧心曲》。因为均用内弦演奏而定名为《独弦操》,这一奏法进一步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技法。
3、光明行:
《光明行》,公认二胡十大名曲之一,是刘天华于创作于1930年前后,发表于1932年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在二胡创作上是非常大胆的。虽然吸收了西洋音乐的一些先进因素,如在音调、转调、旋律的进行、音乐的结构及演奏技巧等方面,但整个乐曲仍然保持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4、良宵: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于1928年除夕之夜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该曲共分两个部分,以优美的旋律,轻松的情绪,抒发了作者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5、闲居吟:
《闲居吟》是刘天华创作于1928年暑假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二胡曲中两首大曲之一,篇幅较长。该曲是一首二胡变奏曲,并首次采用了泛音的演奏手法,乐曲典雅清越,表达了作者在怡然自乐的同时,对事业的思虑及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6、空山鸟语:
《空山鸟语》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其初稿写于1918年,十年后才定稿。标题采自于唐王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7、悲歌:
《悲歌》又名《处世难》,为刘天华于1927年创作。大凡悲歌之类,往往情绪压抑怨愤,音调哀愁低沉。有的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有的欲哭无泪难以名状。
但此曲却非一般,它不是个人或家庭遭受什么不幸的“小悲小哀”,而是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充满关切的“大悲大愤”,是刘天华内心情感强烈表露的产物。
8、苦闷之讴:
《苦闷之讴》是刘天华先生于1926年创作的一首二胡曲,又名《苦中乐》。其中“讴”字是借用了楚调,蜀音,蔡讴等传统腔调的称为,作者曾对这首乐曲作解:“意为苦中作乐”。
9、月夜: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一生中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1918年完成初稿,1924年定稿,通过对皓月当空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
10、病中吟:
《病中吟》是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1895-1932)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于1915年开始构思旋律,1918年完成,1930年发表。
《病中吟》原名《胡适》,因与教育家、文学家胡适同名,遂改为《安适》。《安适》的意思是作者在贫困、失业的逆境中感到走投无路,就是“我讲到何处去”,但是使人误解为“安逸而舒适”,所以最后定名为《病中吟》。
[img]刘天华的二胡代表作
二胡曲: 病中吟,月夜,忧郁症讣告,悲歌,空山鸟,闲居吟,晚安,轻走,单弦操,烛影摇红 1918年,他在贫病交加中完成了二胡曲《病中吟》的初稿,表达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生没有出路的愤怒。 《月夜》是刘天华于1918年创作的一首二胡曲,也是刘天华一生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初稿完成于1918年,终稿定稿于1924年,通过对天上明月的描写,表达了些许忧郁。 这首歌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尽可能地营造了一种“安静”的氛围,但这种看似“安静”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情绪澎湃、思绪万千的兴奋与激动。 《空山鸟》是中国现代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它的初稿写于1918年,十年后定稿。题目取自唐代王维的诗《空山似无一人,然而我想我听到了一个声音》。 这首歌中,刘天华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戏式入模手法,描绘出深山幽谷的优美意境,配以鸟鸣,是一首非常传神的作品。1993年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颁发的“中国二十世纪音乐经典奖”。 琵琶: 歌舞入门,改良练习,虚拟声音 《歌舞引论》是刘天华于1925年创作的第一首琵琶,创作灵感来自意大利歌剧表演。音乐充满歌舞情调,呈现出轻歌曼舞的景象。它采用了中国传统民乐中常见的多段式结构,但在曲式、节奏、气氛、演奏技巧等方面却新颖独特。它的速度变化很大,节奏对比强烈。 丝竹合奏 新水秩序的变化 现有二胡练习曲47首,琵琶练习曲15首,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子12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变戏法》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已成为琵琶经典曲目。 扩展数据 刘天华(1895-1932),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中国现代民乐大师,二胡鼻祖。 晚清学者刘宝山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备茂是兄弟。从小就受到家乡丰富的民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回到江阴加入“江阴抗满青年团”,负责军号。 1912年随哥哥刘半农赴沪,在明凯剧社工作,业余时间加入国际乐团,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方作曲理论。 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在北京死于猩红热,时年37岁。
刘天华的二胡创作
刘天华先⽣作为中国近代优秀的⺠族器乐作曲家、⺠族乐器演奏家、⾳乐教育家和⾰新家,在⾳乐领域中的杰出成就和贡献主要表现在⼆胡⾳乐⽅⾯,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呕》、《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
在二胡乐曲的创作中,刘天华充分利⽤各种条件积极扩⼤⼆胡乐器在社会中的影响,全⾯树⽴正确认识⼆胡的思想观念,正确构建全新的⼆胡形象,彻底改变过去对⼆胡的历史偏⻅,努⼒创造⼴阔的发展空间,使仅具有伴奏地位的⼆胡逐渐发展成为独奏乐器,⼤⼒扩⼤了⼆胡的使⽤范围和⽤途,改变了⼆胡⽣存和发展的命运,使⼆胡在中国乃⾄世界⾳乐舞台上拥有⾃⼰的位置。
刘天华在充分确⽴了⼆胡社会地位的基础上,进⼀步提升它的地位和价值,使⼆胡由⺠间进⼊⾼等学府,由⺠间流传变为专业教学,从根本上保证了⼆胡的延续和发展。为了扩⼤和加深⼈们对⼆胡的认识,他积极创作⼤量⼆胡乐曲,使⼆胡演奏者有谱可依,从理论上确保了⼈们演奏的需要。⽬前,他的⼆胡作品仍然是中国⾼等院校⾳乐教学内容中的⼀个重要部分。
在乐曲创作的结构安排⽅⾯,刘天华在中国⺠族⾳乐调式基础上科学借鉴⻄⽅创作技法,成为近代史上第⼀个在中国⺠族器乐作品中使⽤ABA带再现结构原则的作曲家。在曲式结构上,刘天华的作品一方面大胆地引进了西方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原则,为民族器乐的创作引进新的并置对比因素如《光明行》等。但在更多的作品中,则继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多段联缀,递进对比的曲式结构原则如《闲居吟》、《空山鸟语》、《烛影摇红》等。同时,他积极改进并创造新的⼆胡演奏技法,使⼆胡能够在上、中、下等多把位上演奏不同⾊彩的乐曲,以及正确运⽤颤⾳、泛⾳、轮指、顿⼸、颤⼸等技法,使⼆胡的表现功能得到巨⼤发展。在《光明⾏》乐曲⾥,从⾥弦到外弦,创造性地出现⼤段颤⼸的应⽤,显示了在⾼难度作品中的⾼超演奏⽔平。除了在乐曲方面的发展,他所撰写的二胡、琵琶练习曲也为传统乐器系统化学习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之前传统乐器的学习多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教学,对于基本功的联系一直处于欠缺的阶段,器乐练习曲的出现弥补了基本功无曲可练的局面。
无论是《病中吟》的苦闷呻吟与愤滋挣扎或是《空山鸟语》的引吭高歌与美好追求还是《光明行》的大声疾呼与雄劲步伐,《独弦操》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求索,《改进操》的宏大志向与进取精神。这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和革新创造,在我国当时的音乐作品里,都是极为罕见的。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刘天华科学、民主的进步艺术思想,历史地、不可辩驳地证实了刘天华在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进步追求和高尚情操。
刘天华的代表作有那些?
二胡曲:
《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
1918年他在贫病中完成了二胡曲《病中吟》初稿,抒发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生活无出路的愤懑心情。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一生中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1918年完成初稿,1924年定稿,通过对皓月当空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
此曲最大的特征是作者尽可能地创造一种“宁静”的气氛,而正是在这看似”宁静”的背后却又隐藏着一种心潮汹涌、思绪万千的兴奋与激动。
《空山鸟语》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其初稿写于1918年,十年后才定稿。标题采自于唐王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在此曲中,刘天华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进手法,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是一首极富形象性的作品。1993年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琵琶曲:
《歌舞引》、《改进操》、《虚籁》
《歌舞引》是刘天华于1925年系观意大利歌剧表演引起的灵感而创作的第一首琵琶曲。乐曲充满了歌舞情调,表现了轻歌曼舞的场面,采用中国传统民间乐曲中常见的多段体结构,但在曲式、节奏、气氛、弹奏技巧方面又新颖别致,其速度快慢幅度变化大,节奏强弱对比强烈。
丝竹合奏曲
《变体新水令》
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扩展资料
刘天华(1895-1932),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二胡鼻祖。
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
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
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
参考资料:刘天华-百度百科
关于刘天华作品和刘天华作品口诀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