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的湖广是指哪里)

uaiuai 2023-05-22 阅读:214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湖广填四川,以及湖广填四川的湖广是指哪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这个事件发生在那个朝代?

“湖广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 四川由于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禅蔽地位。本文对麻城移民在“湖广填四川”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看法。 一、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闹搜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戮。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液袭历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形式和人数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

采纳哦

湖广填四川 川蜀人民的血泪史

“湖广填四川”,大致便是湖广地区的人口向四川进行移民的意思。那么就会有两个问题,首先巴蜀之地自古被称之为天府之国,为何人口会凋敝到需要外省人来移民的地步,其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口向四川移民的,是自发的还是官方主导的。

四川虽然是内陆地区,又兼着蜀道难行的缘故,历次大的战争中被占领的次数不多,但这并不认为着侵略者不会攻击这里。最早从宋金战争开始,四川地区的人民就一直坚持抗金,不管是资源的外输,还是在本省抗击金军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直到金国覆灭,金国也一直没则前有攻下四川。可紧接着就是元朝蒙古人的入侵,四川人的抗蒙作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蒙古人曾三入成都,对四川造成巨大破坏的同时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蒙古大汗蒙哥就是死于川蜀地区的钓鱼城下。连年的战争对四川人民造成巨大伤害,史书上曾记载“ 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的句子。到了元初,四川的人口已经锐减到南宋时的十分之一。

整个元朝期间,官方并未对四川实行什么移民政策,四川在元朝时期基本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直到元末各地抗元义军并起,其中的红巾军明玉珍部攻入四川,并在四川建立了政权,随明玉珍部进入四川的不仅有十几万大军,还有大量失去土地,躲避战乱的农民,这些人的到来使四川人口有了很大的恢复,因为明玉珍是湖北人,其下属以及跟来的农民大都是湖广地区人,所以这算是 历史 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也是人们自发性质的移民。到了明朝初期,从湖广而来的移民大量涌入四川,到了明末,整个四川地区的人口已经恢复到了400万左右。

可惜从明末到清初四川地区再次迎来大规模战乱。明末义军领袖张献忠攻入四川并在四川建立了政权,他这一举动不仅让南明朝廷派兵来要剿灭他,清兵也要占领四川,而四川本地的地主武装也对他进行了激烈的反抗,一时间整升汪个四川打成了一锅粥。张献忠战死后四川人口已锐减一半,同时又接着清朝与张献忠余部的战争,吴三桂攻入四川,清军又与吴三桂的战争,一时间川蜀地区到处在杀人,清军杀义军,吴三桂杀清军,地主杀义军,又是绵延三十余年的战争,到清康熙时期战火终于熄灭后,整个四川已经彻底凋敝,人口十不存一,此时的官方统计的人口,全省仅剩9万。

有官方记载也是由官方实施的“湖广填四川”就是从清康熙时期开始的,彼时的四川人口凋敝,生灵涂炭,好生生的一个天府之国在清朝派往四川的官吏眼中是如此荒凉残破。当时的四川巡抚张德地向清廷建议,采取移民的办法恢复四川的生机,康熙也采纳了此建议并明发旨意昭告天下,凡入籍四川者均发放永业田,并在湖北、湖南、广东等地组织人口向四川迁移,“湖吵盯仔广填四川”这句话也是从这个时候兴起的,这个时期移民到四川的人口超过一百万。

经过两次大规模的移民,现在的四川已经没有多少真正的四川本地人,倒是以移民居多,其中尤以湖北人和客家人最多。一句“湖广填四川”看起来简单,其中却不知隐藏了多少四川人以及湖广人的辛酸、血泪在里面。

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湖广又是今天的哪里?

“湖广填四川”,其实是指发生在明清时期的湖广到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潮。其中,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 大规模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 为止的移民运动堪称规模最大,历时105年之久。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移民浪潮究竟是这么回事?

湖广,坦烂做指的就是现在的两湖(湖北、湖南)两地。历史上元代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湖广行省、湖广省),辖湖南、湖北、广西、海南、贵州大部、四川一部以及广东雷州半岛。明代和清代后只辖湖北、湖南,但仍沿用了湖广这一称呼,今之谓“湖广”,特指两湖。

众所周知,明末清初时期,发生长达34年的战乱和瘟疫,灾难几乎使得四川的人口丧失殆尽。那些曾经繁华的城池,肥美的农田都成了一片荒芜。古书记载“民无遗类,地尽抛荒”,重庆“为督臣驻节之地,哀鸿稍集,然不过数百家”;成都更是“城中人迹十三年”。曾经的“天府之国”,如今也只能成为一种记忆。有一个数据最能说明四川当时的残破凋零景象:至康熙24年,全川的人口仍只有50-60万余人。为历史最低。

在经历了如此众多的苦难之后,四川地区可谓百废待兴,急需要获得外部的支援,以求重获生机。然而摆在统治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人口问题,于是,为了补充四川地区的人口,康熙皇帝在位期间,颁布了一系列填川政策,于是全国十几个省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移民潮,大量湖广人让衡氏及其他地方的人迁入四川。

随着四川人口逐渐增多,四川地区也开始慢慢重新焕发生机,约从康熙五十年起,朝廷就不再鼓励移民入川。统治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场大规模的移民仍然没有停止,甚至到了乾隆时期还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从康熙颁布移民政策开始,大约155万人流入四川。到了雍正时期,由于人口过多,雍正皇帝开始限制人口流入。然而到了乾隆时期,一味放任,乃至于到了嘉庆期间,四川地区一共流入400多万人口,这造成了严重的人口过剩。

在历经几百年的人口迁移后,四川真正的土著民已经极少,更多的是来自其他省的混合居民,从而形成了今天四川、重庆人口的主要结构。曾经有一首成都《竹枝词》是这样描述的:“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现在土生土长的“老成都”几乎是没有的,大家都来自五湖历冲四海,来自于“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

“湖广填四川”,为什么说来自湖北麻城孝感的最多?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湖广填四川”这个说道,它是指发生在清朝时期以湖广行省为主的老百姓大规模向四川移民以填补该地区人口极度凋敝的群体迁徙行为。虽说除了“湖广”以外,还有江西、福建、两广等十多个其他省份,但是湖广人最多,所以 历史 上仍习惯叫作“湖广填四川”。

“湖广”最早是元朝设立的省级行政区域,全称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老百姓嫌麻烦,就简称“湖广行中书省”、“湖广行省”、“湖广省”或干脆叫“湖广”,这些简称在清朝仍在沿用,不过清朝设湖广总督(又称两湖总督),把元朝、明朝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湖广行省”以洞庭湖为界划分为湖南、湖梁粗嫌北两个省级行政区域,但是统一由湖广总督管辖,驻节武昌府。

很多人一看见“湖广”两字,马上联想到“两广”,其实到了明、清两朝,“湖广”与广东、广西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 历史 上的“湖广行省”这个称呼人们还习惯沿用,所以最高长官自然而然就叫“湖广总督”。

那么,为什么要组织湖广行省为主的十多个省份的老百姓大规模地去“填充”四川省呢?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元、明、清三朝,特别是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个阶段,四川出现了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乱以及后来的瘟疫、疾病等灾害让四川人口极度减少,需要补缺和“填充”。

“湖广填四川”人口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什么原因呢?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在古代的条件下,麻城是进入四川盆地的最佳路线。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

早在元朝末年的红巾军农民起义将领——湖北随州人明玉珍率领十几万湖北籍农民军及大量失去土地的湖北籍农民进入四川。明玉珍属于红巾军南方徐寿辉这一支系的重要将领。后来明玉珍率军攻入四川,以后在重庆自称陇蜀王,再改元称帝,他建立的“大夏”政权经过两世9年后被朱元璋所灭,他带入四川的人中就有很多是麻城人。

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个先天优势: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 历史 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橡手,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四川南川县(今属重庆南川区)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设凳裤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 。

详情见拙作:

“湖广填四川”之浴血重生

湖广填四川,麻城过一半。

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北麻城孝感乡。

这里所说的孝感指的不是孝感市,而是古代麻城辖制的孝感乡。明清时期,湖广之地大量移民迁至四川地区,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麻城的孝感乡,久而久之,麻城孝感就成为了国内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

元末明初与清朝初期,由于当时的大规模战乱等缘故,四川地区人丁锐减土地荒芜,典籍记载当时的四川:“有可耕之田,无耕田之民”。为了填补川渝地区的人口空白,由官房组织了大规模有计划的移民,将湖广地区的人口大量移到四川地区。

不过久而久之,出现了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四川地区的外来移民之中,有很多都在家谱之中标注自己的祖籍位于麻城孝感,最终让人形成了一种感觉,就是有很多的移民都是麻城孝感出身。然而实际上,麻城孝感不过区区之地,如何能有如此之多的移民。

麻城孝感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明朝时期麻城县之下分成四个乡区,分别是仙居、太平、亭川与孝感。

说明白点,麻城孝感乡在明朝初期就已经出现,到成化年间被裁撤并入了仙居乡。然而,当年的孝感乡并不算大,人丁也没那么多,即便是单独置县都不可能,又遑论以一乡的人丁填补大半个四川 。

那么,为何川渝之地的外来移民之中,有那么多自称出自麻城孝感呢?

第一,假称祖籍,托郡望叙乡里,求保自重

元末明初时期,湖北随州明玉珍参加的红巾军攻克重庆,后称帝建元,国号大夏,而当时明玉珍之部几乎都是湖广人,其中黄州麻城县人最多。明朝初期,从麻城孝感迁居到四川的移民之中,不乏后来成为名人望族者,比如明朝新都状元杨升庵、武宗时期内阁首辅杨廷和、清初遂宁相国张鹏翮等等。

由于这个缘故,当时在川渝之地,“麻城孝感”成为了一块金字招牌,不仅人多势众,而且成为了一方的名门。明玉珍旧部大多麻城后裔,子孙繁衍人才辈出,百姓尊仰,官府重之,新移民假称自己是麻城孝感人,也有“攀亲戚”的意思 。

第二,麻城孝感本身就是个移民中转站

明清时期,共有五个移民转运集散地,除了麻城孝感,还有广东南雄珠玑巷、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瓦屑坝与苏州阎门,其中,山西洪洞大槐树与湖广麻城孝感乡分别是北方与南方最著名、规模最大的两个移民转运集散地。

北方很多人都声称先祖来自大槐树,但从不考虑一个村子怎么可能有如此众多的人口能够让子孙遍布各地,事实上,麻城孝感乡与大槐树都一样,只不过是当时的一个中转站。明清时外省移居四川的民众,大多都在孝感乡聚集登记造册,再集中前往四川 。

麻城孝感终究不算很大,为何成为湖广填川移民的重要中转枢纽?

一,处于人丁过剩的地方

麻城一带从宋元时期开始,就是著名的人丁兴旺之地,“常为乡之患害”,麻城与周边地区的自身条件非常便利,不仅自身人丁充足,更重要的是,这里在元末明初与明末清初,吸引了大量的江西与其他地方的人口。

元末之时,红巾军等攻克中原与江右,使得大量河南与江西人口进入麻城,一时之间麻城一带人口骤增,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土地供养不足,这就有必要将过多的人口迁出去,而麻城孝感一带刚好有事当时江西与两湖地区人口流动的重心所在。

二,明朝为稳固江山做出的决定

大多数四川的麻城籍移民,他们的先祖入蜀之时虽是楚籍,但也有大量非湖广之民,比如徽州、江西、河南等地,这些地方都是较早纳入明王朝版图的地方。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的同乡们与他们的亲属成为明廷的精英,而当时作为明朝立足湖广前沿阵地的麻城,自然成为了明朝最为看重的要冲之地。

明朝将大量率先归顺自己的民众,大量移居到明玉珍曾掌握的四川之地,除了开发当地的资源经济之外,也有权衡势力方面的考虑。从自己经营多年的黄麻地区庶出人口,可以更有效分化瓦解消化四川明氏旧部势力的残余,以防不测 。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当年在湖广填四川运动之中,定居在四川的麻城孝感人的确有,但真正的麻城原籍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区区一个孝感乡能够填充四川重庆大半人丁,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

之所以造成后来,大量的川渝之地外来移民称先祖来自麻城,主要原因无非三个:一是假称是麻城孝感人,希望凭借这块招牌靠拢当地的宗社力量,尽快站稳;二是压根不知道自己籍贯到底何处,因自称麻城者众多,所以也有了从众之心;三是的确有大量的移民经过麻城孝感移居到四川,但很显然他们混淆了祖籍与中转站的区别。

我是湖北麻城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并说一些我个人的见解。

湖广填四川,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也有 历史 依据可查。明末农民军起义,张献忠在四川屠城,导致四川人口锐减,于是从湖广移民过去。

湖广是哪里?明朝以前,湖广的范围很大,明清两朝,是湖北和湖南两省。这两省处于全国的最中心,历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一说。

但是移民四川所说的麻城占一半,这句话我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虽然现在说有官方记载,麻城孝感乡移民四川,包括有很多四川人说祖籍是麻城孝感乡,还来麻城寻祖。麻城现在没有孝感乡这一地名,至于以前有没有,这个还真不确定,所以不敢乱言。

麻城建有一个很大的移民公园,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还有寻根文化。邓小平的胞弟邓垦曾说他的祖籍是湖北麻城,还有李鹏的祖籍也是湖北麻城,这都是他们亲口所说。

按说这么多真凭实据,我没有理由置疑,但我仍然想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麻城是一个县级市,现在为黄冈代管,在 历史 上从未做过州府之地,而且它处于大别山,今天的人口也不过120多万,我不知道明末是多少人,但也不至于将麻城的那么多人口移民到四川去。有人说并不是麻城人移民,麻城只是移民的一个集中地。

麻城是黄冈诸县中离长江较远的一个山城,移民四川应该是溯江而上,那么不在江边上集合移民,跑到麻城这个山城来集合移民是为什么呢?

另外我的一个置疑是,黄冈地区历来做为州府之地的只有黄州和蕲州,这两个地方文化名人辈出,而麻城呢,恕我孤陋寡闻,除了建国后出了开国将军之外,还真未出过什么 历史 文化名人,而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炒作文化,而麻城又无文化可炒,那么移民和寻根文化就被迫不及待地抓住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不一定正确,希望大家进行讨论。

题主说的“麻城孝感”应当是麻城孝感乡。 对于麻城孝感乡是否存在其实存在一定争议 ,但早在1997年,著名学者葛剑雄就考证证实了麻城孝感乡的存在, 即今天黄安县城关镇一带 ,随后四川学者陈世松、麻城地方学者凌礼潮等都对地名进行了细致考证,证实了葛剑雄先生的观点。

麻城孝感乡迁入四川的数据, 据民国《简阳县志· 氏族志》所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该县349族两湖籍移民中,自称来自麻城者有239族,占68.5%, 其中自称来自孝感乡者, 有228族,占麻城籍的95.4% 。但正如题主所问的一样, 麻城孝感乡只是一个乡,至多只占今红安县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这么小的一个地方不可能有如此多的人口迁往外地,那么至于为什么会流传这么广,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量:

首先,因为元朝末年麻城等地是农民起义的中心之一 ,麻城人邹普胜辅助罗田人徐寿辉建立了天完政权,麻城与罗田在明清时期均属黄州府,所以天完政权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麻城即罗田附近人,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以后, 随州人明玉珍正率领湖广籍士兵在四川作战, 可能其中麻城籍较多,或者较有影响,遂以麻城孝感乡为祖籍地。

其次,是麻城孝感乡是一个移民中转站。 如四川庐州《王氏族谱》序言所说:

王氏先祖在麻城孝感乡居留的时间才两年多。类似的事例应当不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人已经不记得祖籍地,只有麻城孝感乡这一地名,遂称麻城孝感 乡。类似的情况还有“江西瓦屑坝”,恰好是在麻城及所属的黄州府,众多家族都称元末明初来自“江西饶州府瓦屑坝”,而据清代以及现代学者考证,瓦屑坝其实也只是一个小地名,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迁出,所以其同孝感乡类似,也是作为一个移民中转站。

最后,就是冒籍现象的存在。 不仅是本县其他乡的人冒籍(也有可能孝感乡裁撤以后,原属居民仍然自称孝感乡人),还有麻城县以外,其他湖广籍的人冒籍,如曹树基考证,民国《云阳县志》称该县向、何、谭、孙、于、张、贾、李、王诸大姓,都是“明洪武年间自麻城迁入”,曹认为“向氏是鄂西、湘西典型的蛮族大姓, 是不可能迁自麻城的。”也就是其他湖广籍冒称麻城孝感乡。

其实,麻城孝感乡像 历史 上的江西瓦屑坝、山西洪洞大槐树、福建宁化石壁、南雄珠矶、江苏苏州间门、南京柳树湾石门坎一样,分别为湖广人、华北人、客家人、华南人、苏北人、云南汉族的根一样, 不过是一个移民来源地的象征意义的祖地 。 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迁入地的生活,取得入住权,所以会有附会等,意图以同乡之谊建议一种联盟,甚至续及联宗。

参考文献

葛剑雄:《中国 历史 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

陈世松:《“麻城孝感乡现象”探疑》

凌礼潮:《麻城孝感乡移民考》

湖北麻城是我国古代“八大移民发源地”之一,而“孝感乡”是“湖广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是巴蜀公认的“祖籍圣地”。麻城在明末清初设置有“湖广填四川”移民机构,很多移民都在此报道,认祖归宗也就从这里可以考察。

最近,我看到不少“湖广填四川”的问题,所以也回答了一些。毕竟自己就是四川人啊!从族谱上得知,自己也是湖北移民,而且还是麻城的。当时自己才十几岁,还不懂事,爷爷让我抄字辈,当时翻了两下,然后就把字辈抄了下来,到现在不知道去了哪里。我们80后这一代人,家族观念已经没有爷爷那一辈的家族观念强了。说实在的在四川很难看到宗祠,我们哪里根本没有什么宗祠,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移民的缘故,导致没有宗祠。直到我去了广州,才知道宗祠这一说。我的一个湖南同事,说他们哪里也有。我说我们哪里没有看到,他还不相信。当然,我一个人不能代表四川所有人,反正我们那个地方,是没有看到什么宗祠,是不是被毁掉了也不知道,长这么大也没有听长辈说起这件事情。

现在祖辈那一代,知道 历史 过往的,基本相继去世。我们年轻人对祖籍也不太重视,我个人是比较喜欢 历史 的,对 历史 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看到这个问题我也忍不住来回答,毕竟自己的祖辈也是移民大军的一员。我们的祖籍就在湖北麻城,只是具体地址我没有细看。其实,我们年轻人这一代,家族观念已经不再了,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传承。在我们这一代,不应该断掉啊!不知道现在族谱还在不在,如果有机会,真想去湖北麻城看看,说不定还能找到很多五百年前的亲兄弟。

很多四川人一被问到“湖广填川”时,祖籍来至哪里?就会说是来至湖北麻城孝感,其实这应该说都是一种误导!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因为那时这种大规模的移民,是由官方政府组织的,可能当时的麻城孝感是一个积聚点,周边县市的民众都要到那里集合,然后再从孝感统一一起移民到四川才更加合理!据说当时很多人不愿意移民,官府就把大家的双手绑着,途中需要大小便,再解开,才有了四川人说上厕所方便说成“解手”一说。移民到四川的人那么多,大多数都来至湖北麻城孝感是绝对不可能的!这里所说的这部分人除去来至湖南,广东,广西的。

我也是四川人,我家祖普上记截来自于麻城的资料。出于好奇我也了解过其他人的祖普资料,大部份都来自于麻城,至于为什么这么多麻城人来川不得而知。我猜想古代的麻城应该是商业及手工业集散地吧?

麻城孝感的任姓多吗?

我是四川人,据说是湖广填四川过来的,我们的字辈这些和周边的任姓不一样,不知道他们是否也是填过来的。

另外我们没有祠堂没有族谱这些东西,不知道是不是填过来就丢了还是怎么回事,只有长辈口中念叨的字辈,也就那么几个字,并不多,我这一代就没人用字辈来取名字了,下一代更不会,甚至连仅有的字辈信息都忘了。

另外,我们所在的村庄,祖坟不多,最多到四代以上,再往上也没有,感觉填过来就百多年 历史 !

老一辈早已故去, 历史 已经没人记得了,也没有留下来任何文字记载。

请读一下已找到的孝感乡都碑记就会明白为什么麻城人在四川那么多人。

那是因为古时不计划生育,麻城孝感乡地狭人多,只要人口过多,只能移民,每次成群结对出走很多,其中因孝感乡在麻城举水河冲积平原上,人口最多,所以孝感乡出去的人最多。

很多人只以为是湖广填四川中的麻城人那部分,却不知从元未到清朝后期几百年来,麻城民间自发移民不断。

古时麻城人相信是多子多福,一家生十个八个不是奇闻,三五个只是平常之家,这人一多,长大后地不够种了,所以几百年麻城民间有一种说法,挑着家谱往西走,就不会饿死。小时候我听老人说过,但不知道为什么往西走就能生存,现在知道了,西边有天府之国的四川,那里有同姓同宗的人。

有人说,那为什么别的地方没去四川?

我分析三个原因,一是民风民俗不同,像有的地方就不愿多养孩子,苏东坡流放黄州时,就被当地的溺婴恶俗吓的几天睡不好,当地人一般生两子一女,再生下来就放在水中溺死。

二是麻城人去四川早,元未麻城就有几万人参加红巾军入川,明未跟随张献忠入川已有几万,这些人中有部分后来在当地定居下来,发现四川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好地方,导致后来去四川的人越来越多。所谓人多势众,就不怕别人欺负了,能抱团生存,后来去四川的麻城人都说是孝感乡的,甚至有些不是麻城的,为了生存也冒认从麻城孝感乡来的。

三是麻城是山区,在农耕时代养不了多的人,而湖北大部分地方是江汉平原,在家乡就能生存,何必外出。

孝感乡在明中期被撤的原因就是人口出走太多,当时麻城县令姓陈,认为这么多人从这里出走,这个地名应保留下来,于是三次上书朝庭恢复孝感乡而未成,后在原乡都之旧地立一孝感乡都之碑,后有人作碑文,存于家谱之中,此文清楚记载孝感乡一事。

不管怎样,当年麻城孝感乡就是一张生存符,她护佑一代代移民在川生根发展。

不能说麻城 历史 文化少。明朝麻城科举在全国影响很大,出了一百位文进士和几百位举人。有“山阳礼记,麻城春秋”之说。出这么多的进士和举人,黄、蕲二州是没法比的,在全国是罕见的。还有十位麻城人上了明史列传。公安派和竟陵派文学的创始人也是麻城籍。

为什么会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其中湖广行省的四川人口最多。据说,有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缺斗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备世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

四川移民:

据《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

在这些踌躇满志的官员眼中,四川不知是怎样的丰肥沃土。

然而当他们骑马、坐轿赶到新的官邸以后,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

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张巡抚还在奏折中提及了一些移民办法。

比如,可以命令与四川相邻各省的地方官清查那些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四川原籍人口,加以登记注册,然后由四川“差官接来安插”。或者直接由政府出台一项移民政策伏滚磨,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民移来四川。

康熙皇帝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也正为全国的税收和重建问题焦头烂额。

他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扩展资料:

湖广,作为地名,在明清时代及其以后指两湖(湖北、湖南)。历史如下:元代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湖广行省、湖广省),辖湖南、湖北、广西、海南、贵州大部、四川一部以及广东雷州半岛。明代和清代后只辖湖北、湖南,但仍沿用了湖广这一称呼,今之谓“湖广”,特指两湖。明朝时期一级行政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的简称;清朝湖广总督简称。

湖广自古有鱼米之乡的说法,“湖广熟,天下足”首见于明代李釜源撰《地图综要》内卷:“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清乾隆时还有过“湖南熟,天下足”的说法。当时包括长沙在内的整个湘北地区已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湖广

“湖广填四川”具体是怎么回事?主要是哪些姓氏的人来填的四川?

“湖广填四川”具体是怎么回事?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判凳行省人口最多,客家移民是仅次于湖广人的第二大移民团体,湖广移民和客家移民分别占当时四川总人口的40%和33%。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一、主要是哪些姓氏的人来填的四川?

“湖广填四川”老谈前10位的大姓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黄、周、罗、何。李是四川第一大姓,有615万人,占全省人口的7.47%;王是四川第二大姓,有48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94%;张是四川第三大姓,有481万人,占四川总人口的5.85%。

二、“湖广填四川”的影响。

正面影响:三百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

负面影响:而移民入川后,四川的农业垦殖从最初平原荒芜地的复垦,逐步向丘陵中部、山地推进,垦殖范围进而到达丘陵侍冲碰顶部、半山上部,当时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总耕地面积上百万公顷,而森林植被则破坏严重。

关于湖广填四川和湖广填四川的湖广是指哪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