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宦官(东汉宦官蹇硕)
今天给各位分享东汉宦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东汉宦官蹇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东汉为什么宦官当道,宦官的权利有多大?
东汉宦官当道搜梁答,说到底是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宦官制度从夏商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从未间断。宦官阶层在历代作用都极其恶劣。
东汉是宦官揽胜比较严重的一个朝代。
东汉建立后。刘秀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皇权。加强尚书台,削弱和架空三公权力(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名义上三公的是上层首脑,而实际上集中行使权力的是尚书台,而尚书台又都是皇帝亲自挑选的亲信。所以,成立尚书台实际上是要加强皇帝的专权,是皇权揽政的结果。此外,刘秀在改革中还提高立御史中丞的地位,废除了内地郡国都尉。
到了东汉中后期发生了微妙的权力转移。由于尚书台权重朝野,既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这就为外戚宦官扩展权力,干预朝政,提供了条件。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尚书台,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掌控尚书台,就等于把渣绝国家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东汉时期宦官专政的根源,说到底是东汉权力的设置有很大的漏洞,为宦官专政提供了制度便利。
东汉宦官势力最为鼎盛的时期是汉桓帝消灭外戚集团之后,从这时候开始直到东世慧汉灭亡,宦官专权势力不断扩大,制造了一次又次党锢事件,不仅败坏了朝政,而且加深了政治的黑暗。
[img]为何在东汉时期,经常会出现宦官当政的现象?
《三国演义》大家都很熟悉,东汉末期皇帝都是幼主,皇室的权力大都落在宦官与外戚之手,宦官与外戚交替把持朝政,而外戚又极力想独揽大权。士大夫阶层又不能容忍皇权落入宦官之手,于是,便形成了十分复杂的矛盾冲突,最终,朝局的混乱和京城的混战断送了东汉王朝。
(剧照:宦官)
中平六年四月,汉灵帝在弥留之际,将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要求其辅佐刘协继位。但汉灵帝驾崩后,刘协并未能顺利登基,当时围绕着继位人选问题,宦官与外戚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蹇硕想尽快扶持刘协登基,而外戚何进则想拥立自己外甥刘辩为帝。双方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蹇硕决定先下手为强,他计划除掉何进,以确保刘协顺利登基,但是,何进的行动更快,他联合众多反对宦官专权的官僚士大夫,抢在蹇硕行动之前拥立刘辩为帝。此时,蹇硕决定利用何进入宫之时除掉何进,可惜消息泄露了,何进杀了蹇硕并控制了朝廷的精锐之师西园军。士大夫代表袁绍见何进初步得手,便建议何进灭了整个宦官集团,以铲除东汉长期的政治恶瘤,何进便向何太后提出诛杀宦官的想法。
(剧照:蹇硕)
何太后认为她还需要宦官的协助,所以表示反对,何进想到了他和何太后都曾得到过宦官的帮助,于是,他也犹疑不决,在杀宦官的问题上没有决断。此时,袁绍又劝何进召集天下精兵进入洛阳,以武力威逼太后诛杀宦官。何进接受了建议,命令发布后,各地方武装陆续进军洛阳。宫中的宦官们得到消息,大为恐慌。
(剧照:何进)
在各种力量的威迫下,何太后不得不罢免了大多数宦官,只留任少数宦官服侍内宫,何太后想以此平息风波。此时,何进再一次犹豫不决,他面对着不少到他府中来谢罪求饶的宦官心软了,何进失去了铲除宦官集团的最佳时机。
袁绍散布消息,谎称何进正命令各州郡立即逮捕宦官的家属。宦官们得到消息之后,感到外戚和官僚士大夫正联手要致他们于死地,他们没有任何的退路了。于是,宦官们急忙进后宫,哀求太后怜悯他们,最终说服了何太后恢复他们的官职,他们决定放手一搏。宦官们假传太后意旨,称何太后召见何进,何进信以为真,其属下劝他勿独自入宫,何进以为自己掌控着西园军,无所畏惧。何进固执地独自进宫,在宫内,宦官们乘其不备,一拥而上,最终何进被官宦除去。这就是东滑敬瞎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
(剧照:十常侍密谋除何进)
在东汉中后期,为什么宦官在朝中的地位会不断上升,为什么宦官能把持朝政?
首先,皇权高度集中,依附于皇权的宦官群体乘机崛起
东汉时期,为巩固中央集权,皇帝采取了种种强化皇权的政治措施,首先,不设丞相,并弱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史称刘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刘秀起,“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即太尉、司徒、司空原来皆是实权职务,而到了刘秀这里都成了虚职。其次,刘秀将“尚书”的职权范围和机构进一步扩大,“官小权大”政治机制抑制了相权,但这对于维护皇帝的专制统治是非常有利的。
(光武帝刘秀)
但凡事看两面,缺少了相权,缺少了“三公”对于皇权的制衡,专制统治便走向了极端和反面,给了原本依附于皇权的宦官提供了专权的便利,皇权超强专制,朝廷官员缺少权力,而依附于皇权的宦官们便乘机揽权。发展到最后,宦官专权,连皇帝也被架空了,宦官成了朝中的第一大势力。
其次,皇帝年幼,外戚专权,而为了抵御外戚,皇后或皇帝纵容宦官揽权
东汉中后期,大都是幼主继位,这也许是东汉的大不幸。从和帝开始,多是幼小的皇帝登基,年轻的太后临朝。《后汉书》记载,东汉中后期的11个皇帝继位时,年龄都比较小:和帝10岁继位;殇帝,乃是百日的小儿便登基了;安帝13岁继位;顺帝11岁继位;冲帝2岁就当了皇帝;质帝8岁继位;桓帝15岁继位;灵帝12岁继位;少帝17岁继位;献帝9岁继位。
(剧照:汉少帝刘辩)
东汉王朝皇帝大多不幸夭亡,太子多是年幼就继位了,稿哪小小年纪的新皇帝啥也不懂,自然就出现了母后临朝的局面,垂廉听政成了常态。
《后汉书·皇后纪》记载:“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皇帝幼小,太后年轻,缺乏驾驭朝局的能力,信空只能依靠娘家的父兄来帮助处理朝政,于是,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力便落入了外戚的手中,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剧照:何后)
而当皇帝长大之后,或者有些皇太后不甘于权力由外戚掌控,为了夺回政权,便依靠身边可以信任的人来辅佐,与外戚斗争,而宦官则成了皇室和后宫最值得信任的力量,如此一来,与皇帝、皇太后关系最密切的宦官便渐渐拥有了权力,在同外戚集团的权力斗争中,宦官也就成为皇室的得力助手。
第三,宦官地位的逐步提升,除了谋求政治上的待遇,经济上也欲壑难填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来,功勋阶层都有食封制的待遇,但宦官是不能食封的,当时的宦官无法得到稳定的经济基础的支撑,在朝中的政治地位难以提升。而到了东汉时期,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东汉中后期,帝幼后弱需要借助于宦官力量来削弱外戚力量,宦官的势力在政治上有了强势的表现,而且,他们也想在经济上提高地位。
(刘邦画像)
汉章帝时,宦官郑众以小黄门迁中常侍,汉和帝时加位钩盾令,管理皇家花园,公元102年被封为郸乡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和帝时郑众的这一封侯,它开了宦官封侯的先例,这让宦官有了经济基础的支撑。
先例一开,一发而不可收,到汉顺帝时,以孙程为代表的宦官集团的形成,开启了宦官集团发展的重要阶段,宦官食封数量大大增加;到了桓帝时,侯览的宦官集团已不仅仅是食封了,他们直接掠夺土地,他们手握权柄,专权掌控重要部门,肆意利用手中职权,直接掠夺田宅。
东汉宦官获“食邑封侯”是非常可怕的事件,这表明宦官不仅有政治上的权力,而且也拥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他们成了有爵位有封地的贵族阶层。
第四,皇权的至高无上,粉饰了宦官的揽权恶行,使宦官窃取皇权被严重忽视
东汉时,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创立的“新儒学”,成了倍受推崇的新的思想意识,尊卑有序、上下有别的主流观念强化了大一统皇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对于加强皇权的目的愈发明显。
(董仲舒)
“君权至上,皇权独尊”核心理论在维护皇权,强化专制的同时,却也无形中维护了宦官作为君权的维护者有机会进行揽权、专权。这无形中助长了宦官的嚣张气焰,宦官经常以皇权代理人的身份走出宫门,处理政事,这便促成东汉宦官集团在朝廷内外势力的双重扩大, 形成了东汉一朝宦官集团专权的严重局面。
东汉宦官徐璜简介,徐璜怎么死的
人物生平
当时,梁冀为大将军,威振天下,甚是骄横,只要有人与他不合,多被毒杀,所以在当时,没有人不害怕梁冀的,所以对此。桓帝早就不满,但又不敢诛杀。延熹二虚穗腊年(159),梁皇后去世,桓帝便与他们商议,待到梁冀被诛后,他被封为武原侯,食邑一万五千户。他与单超、具瑗、左、唐衡并称为“五侯”,从此,宦官专权开始。第二年,单超去世,转而四侯专横,人称他为“徐卧虎”族让,意思是说他像一只凶猛的老虎卧在朝中。
徐璜的侄子徐宣为下邳令,专横暴虐。起先是让已故汝南太守下邳人之女去做姨太太,不成,待到了县里,便派官兵到李家,带走其女,玩耍并将他杀死,尸体埋在了寺内。当时,下邳县隶属东海,汝南人黄浮为东海相,有人告发徐宣,黄浮便收徐宣家属,无论老少一律拷问。掾史以下的人劝他不要这样做。黄浮便说:“徐宣作为国家的祸害,今天杀死,明日就是自己死了,也足以瞑差滑目了。”当即斩徐宣,暴尸百姓,郡中震惊。徐璜以此向皇帝诉说自己的怨恨,皇帝大怒,将黄浮断发,贬作右校。延熹七年十一月,徐璜去世,赠其钱布,赐其坟地。
第二年,司隶校尉韩演弹劾左的罪恶,及其兄长太仆南乡侯左称,聚敛为奸,放纵宾客,侵犯吏民。左、左称皆畏罪自杀。韩演又禀奏具瑗兄长沛相具恭的罪恶。具瑗谢罪下狱,上还东武侯印绶,贬为都乡侯,后卒于家中。单超及徐璜、唐衡的继承封地者,一概降为乡侯,子弟被封的,一并夺其封地。
东汉的宦官是太监吗?是怎么阉割的?
阉人、宦官和太监虽说都是供内宫驱使、受阉割的男人,但三者之间还是有着严格区别的。东汉之前的宦官是专指供侍于内宫之人,其中既有阉人,也有士人。东汉时,由于“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后汉书·宦者列传》,”这时阉人才与宦官等同起来。(辞源}中把“太监”解释为“在宫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这一点不错。但紧随其后又有“自此,太监遂成为宦官的专称”一句,这里显然把太监又同宦官认作是一回事。由此便形成了这样一个认识:阉人=宦官=太监。但歼卖从(明史·郑和传):“郑和……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握太监”的记载看,太监显然与宦官、阉人不是一个概念。郑和12岁受阉割人侍燕王朱棣,因“靖难”有功,成祖时被提拔为太监,“太监”显然是超于阉人之上的一类。如果太监即是阉人、宦官的话,又何需“累握”呢? 可绝改滑见,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阉人、宦官在东汉之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东汉时起,二者才合流。太监则是地位高并腊于一般宦官的阉人,或者说是阉人首领,三者不应混为一谈。
东汉后期宦官当道,遭遇宦官打压的太学生们,发起了怎样的反抗?
在东汉中后期的时候,由于皇帝的平均寿命普遍较短,因此新皇帝在登基的时候往往年纪较小。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就不得不将朝政大权委任给外戚或者亲近的宦官,这让东汉后期中央政府的政治秩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情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汉群臣开始了反抗。他们在开始的时候将希望寄托在东汉皇室的清醒上,他们多采用直言进谏的方式。这虽然在朝堂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些清流官员们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这让这些行动的政治影响力十分有限。
不过随着太学学生这一集体的加入,清流胡族的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他们不但在朝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开始用清议的方式在 社会 上提升自身的影响力,这让宦官和外戚十分担忧,开始了对于清流官员的打压,激化了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促使后面党锢之祸的发生。
在汉顺帝登基之前,虽然外戚和宦官已经开始通过皇帝的信任来把持朝政,但是因为此时还没有太多卖官鬻爵的行为,因此东汉政府中官员的素质还是普遍较高的。在窦宪等人出现专权的时候,还是会有袁安等人挺身而出,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虽然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撼动他们的尊崇地位,但是依然有助于限制他们的行为。
当时袁安和任隗就直接向窦太后控诉窦宪的不良行为,虽然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但是却为他们赢得了众臣的支持与倾慕,改善了朝堂上的风气,袁安的名声也成为了袁氏家族在东汉末年得以兴起的重要政治资本。
这种反抗外戚宦官专权的谏言行为,在东汉末年还是屡见不鲜的。比如在汉安帝元年的时候,政府曾经派出八名特使去京城之外巡查,意在考察各地的吏治。而其中年纪最轻的张纲,在接受命令之后,却将其乘坐的马车的轮子埋在了洛阳都亭之外,表示拒绝受命。而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即他认为现在东汉政府的根本问题乃是在朝中专权的梁冀。
张纲在自己的奏疏中指出梁冀专权纳贿,并有结党营私的嫌隙,希望朝廷能够审判梁冀,甚至处以其死刑。他的行为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虽然梁冀并没有受到审判,但他依然十分记恨张纲,并多次设计陷害他,但都没有取得成功。
从张纲举报梁冀这一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汉安帝一朝,虽然梁冀等人已经掌控了朝政大权,但是他们并不能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来惩治大臣,即他们和朝廷重臣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牵制。而这就让清流官员们暂时没有抱团行动的必要,因此此时清流和权臣之间的对抗多是以个人名义进行的小规模行动。而且此时梁冀等大臣对于底层官员的影响力并不太大,有反抗情绪的大多是高官,而他们的人数相对有限,这也是丘留官员没有结队的重要原因。
在梁冀的专权被终结之后,外戚势力逐渐失去控制力,而宦官则档乱成为了清流官员们新的对抗对象。和外戚不同,宦官人数更多,而且相对于政治理想,他们更加看重眼前的利益。这让桓灵二帝时期出现了十分猖獗的卖官鬻爵现象,导致东汉政府的政治秩序变得十分糟糕,大量没有才学的新官员让其行政体系几乎濒于崩溃。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太学的学生和底层士大夫变得很难进入官场。而他们本就是为了踏入仕途才接受的教育,这自然让他们极其不满,于是他们就结成团体,以图改变这样的政治局势,这也是东汉末年清流党的雏形。
不过相对于上面提到的袁安,张纲等人,这些太学生在朝中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他们很难对宦官以及奸臣形成足够的威慑。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这些太学生和部分在朝的清流官员一起,展开了清议这一政治活动,对当时的政治风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所谓清议,就是对于人物品行和行为的评价。这些知识分子在太学这一主阵地中,会对朝中大事以及重臣的品行进行评论,之后有着相同观点的人便会聚集在一起,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这让清议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但是如果这样的议论只集中在知识分子阶行做档层,这对于宦官和权臣还是无法形成足够的震慑。于是这些太学生会将他们的观点进行包装,改造成琅琅上口的民谣,并在百姓之间进行传播。比如在皇帝即位的时候,将自己曾经的老师周福立为尚书,而当时位居河南尹的房植则名满天下。于是便有了"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的乡谣。这种民间议论的形成给了在朝的宦党以及庸官极大的压力,这让他们和清流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也间接引发了后来太学生请愿的行为。
虽然太学生和底层士大夫利用清议的方式对宦官集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宦官对于朝政的把持,于是太学生们开始采用更加直接,也更加激进的方式——上书来表示对于宦官专权的反对。
在桓帝永兴元年的时候,朱穆被任命为冀州刺史。其为人刚正不阿,敢于和宦官直接对抗。他在到任之后,不但直接拒绝了宦官会面的邀请,还对当地的贪官污吏进行了彻查。因为感到恐惧,而自动解除官职的地方官员就有几十人。
当时宦官赵忠丧父,其居然使用了金缕玉衣这样的陪葬品。在朱穆听说此事之后,就对赵忠进行了查处。这个举动触怒了当权的宦官集团,他们撤去了朱穆的官职,并要去服劳役,这在太学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以刘陶为首的数千名太学生聚集到一起,来到皇宫门前为朱穆情愿。他们向汉桓帝提交了一篇控诉宦官恶行的奏章,在中国 历史 上有着极高的影响力,其中对于宦官恶行的描述更是成为了日后形容宦官专政的专有叙述:
由于参与这次行动的太学生人数众多,让汉桓帝也不得不认真对待。他最终下令赦免了朱穆的处罚,并恢复了他的名誉。但是其对于受到指控的宦官,却没有进行处理,这让太学生们激动的情绪没有得到完全的平息。
在延熹五年的时候,名臣皇甫规在平定羌乱的时候立下了大功,但是却没有受到任何的奖赏。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皇甫规之前曾经拒绝过宦官的索贿,并且对宦官的不良行为有过严厉的训斥。
在不久之后,有功在身的皇甫规还受到了徐璜等人的陷害而无辜入狱,和之前的朱穆一样也要受到参加劳役的责罚。这件事在太学生中再次引起了公愤,在张凤等人的领导下,三百余名太学生效仿之前刘陶等人的举动再次在皇宫门前请愿。这次行动依然取得了不错的结果,皇甫规得到了释放,并且受到了应有的奖励。
而这两次太学生集体请愿活动的成功,让士大夫阶级看到了集体的力量,这为之后清流社团的兴起提供了基础。而宦官集团也看到了廷臣的集体行为对自己的威胁,开始对官员的结合有所防范,这也是之后他们能够在党锢之祸中能够取得优势的关键原因。
在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发展中,外戚和宦官接连掌控朝政,对士大夫阶级的权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开始的时候,窦宪,梁冀等人还只对高层官员有较大冲击,这也引起了袁安等人的激烈反抗。但是这种个人行为对于权臣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无力改善当时的朝局。
但是随着热衷于敛财的宦官们代替外戚掌权,他们开始通过卖官来为自己谋求私利,这挤占了底层士大夫以及太学生的利益,堵塞了他们进入仕途的通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学生们便团结在一起,利用编写乡谣等手段来向宦官集团施加舆论压力,这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然无法动摇他们的地位。
不过随着朱穆,皇甫规等人受到了宦官的迫害,太学生们终于联合起来,集体向皇帝请愿,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这激发了清流官员们击败宦官的决心,也引发了宦官集团对于廷臣的警觉,是之后党锢之祸发生的缘起,极大地改变了东汉末年的政治走向。
参考文献:
【1】《后汉书·朱穆传》
【2】《后汉书·党锢之祸》
东汉的宦官专权为什么这么厉害?
我自己认为,是因为东汉时期皇帝死的早,除了刘秀,码态敏基本迟枝死的都早,然后小皇帝的母族就会把持朝政,小皇帝长大后会不满意,但是手中没有大权,也不能反抗,这个时候他就会发现朝中没有什么可信的人,唯一可信的就是和自己一起长大的那群太监们,就是宦官,于是他就这样宦官和几个比较可信的大臣发动政变,重新掌握朝政,这个时候,宦官就会得到皇帝的大大的信任,于是就出现了宦官专权,接着皇帝死的又早,闭陪又会有新的小皇帝,新的小皇帝的母氏一族又会把持朝政,清理宦官,等小皇帝长大后,又一个轮回开始了,所以到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就会在一起,一个是由皇帝支持,一个是由太后支持,这样他们两方就会动不动进行斗争,有时宦官占上风,有时外戚占上风,最后,农民起义爆发,灭亡。
关于东汉宦官和东汉宦官蹇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