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2年,夫差率领三万精兵北上黄池,准备在诸侯盟会上与晋定公争夺霸权。可是在吴军浩浩荡荡的北上队伍里,少却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伍子胥。三年前,他已经被吴王夫差下令赐死。死后
公元前482年,夫差率领三万精兵北上黄池,准备在诸侯盟会上与晋定公争夺霸权。可是在吴军浩浩荡荡的北上队伍里,少却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伍子胥。
三年前,他已经被吴王夫差下令赐死。死后,残忍的夫差甚至吩咐用鸱夷革裹起伍子胥的遗骸,抛尸江中。
伍子胥的死直接导源于公元前484年夫差北上伐齐之前的那场廷辩。
在那一年,孔子派遣弟子子贡南下吴国,游说夫差伐齐救鲁。根据《吴越春秋》的记载,伍子胥与吴国太宰伯嚭这时又一次就伐齐还是伐越的老题目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伍子胥坚决反对北上伐齐,他认为吴国眼下最严重的威胁来自南邻越国,勾践卧薪尝胆,随时可能发动战争。但伯嚭指责伍子胥的“越国威胁论”包藏私心:
一看伯嚭把话题从国家战略转向了对自己的人身攻击,意气用事的伍子胥说出了这样一番为自己召祸的话:
伍子胥揭发说,伯嚭之所以这么坚决地反对伐越,是因为拿了越王勾践的好处。这可了不得了!收受贿赂,里通越国,这个罪名要是坐实了,伯嚭将受族灭之罪。
为了保命,伯嚭反过来数落伍子胥的黑历史:想当年,伍子胥从楚国叛逃入吴的时候,狠心地抛弃自己的父兄。
父兄之命尚且不顾,何能顾及君王?前回君王伐齐,伍子胥也曾极力谏阻。可结果怎么样呢?我军在齐国大获全胜!伍子胥觉得扫了他的脸面,私心怨恨,所以这回又拿越国来说事儿。
伯嚭甚至危言耸听地警告夫差说:
先王阖庐最信赖的顾命大臣会造反?虽然夫差是不满意这个亦父亦师的老臣总对自己指手画脚,但质疑伍子胥的忠诚,此刻的夫差还不愿这么想。为了让朝廷里清静一点,夫差迫令伍子胥出使齐国,远远儿地打发了他。
可谁想到伍子胥这一去,竟让伯嚭抓住了置他于死地的把柄。
对夫差失望至极的伍子胥到了齐国,便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大夫饱牧,并嘱咐其子说:“我屡次进谏君王必先伐越,君王不听。吴国的覆灭看看就要来了,孩子,我不忍心让你也当了吴国的陪葬品。”
这个消息被伯嚭刺探到后,他便迅速向夫差报告了伍子胥里通齐国的“罪证”:
伍子胥力主南征,于是攻击伯嚭勾结越国;伯嚭坚持北伐,于是栽赃伍子胥投靠齐国。
这是吴国政坛内斗中最丑陋、最不体面的一幕,甚至比那些弄堂里的老娘们儿扭打在一起还要更难看。至于最终的结果,是伯嚭赢了——因为他收的钱财不易坐实,可伍子胥的儿子却实实在在留在了齐国。
盛怒之下的夫差下令赐死伍子胥。从此南下伐越的声音在吴国朝堂消歇了下去,伯嚭任政,吴国的注意力越来越多地投向北方。
在吴国背后韬晦了许久的越王勾践悄悄地召来谋臣范蠡,问他道:“伍子胥死了,吴国尽剩下伯嚭这样的马屁精,我们可以动手了吗?”冷静的范蠡回答:“大王且再等一等。”
终于,到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尽起精兵,北赴黄池,只留下太子和一万老弱留守国都。范蠡于是提醒勾践:“动手吧。”
吴军战败,太子被俘。这个消息一经传到黄池大营,夫差汗流浃背。匆匆与晋定公达成盟约之后,他便迅速南撤,并派人以厚礼向越王勾践请和。司马迁说:
夫差率领吴军主力回师救援。要对付这支久经沙场的百战之师,勾践并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双方签订了新的和平条约。
司马迁说,在签订和约的四年之后,越国又一次发动了大规模的伐吴战争,并成功重创吴国。吴王夫差被越军重重围困于姑苏山上,走投无路,不得已派遣使臣再次向勾践乞和。
在四年前的那次交锋中,司马迁明明写道越王勾践自认没有灭吴的能力,故而与吴议和。那为什么四年后他却能将吴国打得一败涂地呢?
司马迁的解释是,因为吴国的精锐部队在与齐、晋两国的交战中损失殆尽。
这是一个多么奇怪的解释!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王夫差曾先后三次征伐齐国,时间分别在吴王夫差即位的第七年(公元前489年)、第十年(公元前486年)和第十一年(公元前485年)。
至于与晋国争霸,那是公元前482年,即吴王夫差第十四年的黄池之会上的事儿。也就是在这一年,勾践偷袭吴国,俘虏吴太子友。夫差回师救援,遂与越国签订和约。
在此后的四年中,吴国根本没有对外用兵的记录,怎么谈得到“轻锐尽死于齐、晋”?
而且,根据《国语》的记载,吴王夫差带到黄池之会上的那支吴军精锐战斗力非常强悍。
当勾践偷袭吴国的消息传到黄池的时候,夫差拟定了两套应急方案让群臣讨论,一是立即退出黄池会盟,不待歃血盟誓就回师南向;二是加紧会盟谈判。
本来夫差与晋定公正就盟主之位的归属争执不下,现在为了尽早结束盟会,夫差的态度有了松动,他开始琢磨退出盟主之争,让位于晋定公。
当夫差拿出这两套方案让大家讨论的时候,王孙雒第一个发言说,这两套方案都不可行。如果我们立刻退出盟会,赶回吴国去。这等于昭告天下,我们的后院儿起火了。墙倒众人推,齐、宋、徐、夷,这一路上各家诸侯都会趁势打劫我们,我们死无葬身之地!如果把盟主之位让给晋定公,他当了盟主,依礼当去洛阳朝觐天子,而我们就得毕恭毕敬地等盟主回来。
现在吴国遭到偷袭的败报刚刚送达,我们还能暂时封锁住它。可时间拖久了难保不会走漏风声。到时军心涣散,我们一样是死。眼下唯一的生路是背水一战,压服晋国,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诸侯盟主的位置争到手!
为此,夫差孤注一掷,《国语》记载:
夫差麾下的中军、左军和右军分别以白、赤、黑三色的盔甲、旌旗组成三个万人方阵,在距离晋军大营仅一里的地方举行军事演习,战鼓惊天动地,吓得晋军士兵连营门都不敢跨出来。
晋国大夫董褐奉命前往吴军大阵与夫差交涉,回来向晋国中军元帅赵鞅报告说:
我看吴王忧心忡忡,一定是家里出事儿了。往小了说,可能是某个爱妃或者嫡子去世,往大了说,多半是遭到了越国的偷袭。吴王现在就像一头受伤的猛兽,这时候去招惹他,非咬死你不可。盟主之位,我建议姑且先让他坐坐吧。
就是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夫差靠着手里的这三万精兵压服了英雄气短的晋国,坐上了诸侯盟主的头把交椅。
可为什么经过四年的休战后,这支威武的军队反而在勾践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呢?《国语》载:
根据《国语》的上述记载,夫差在黄池之会时遭到了越国的偷袭。他回到吴国之后不但没有整军经武,反而将军队解散,以求休养生息。
在这段时间里吴国发生了大面积的自然灾害,粮食匮乏,民生艰难。许多解甲归田的士兵被迫迁徙到海滨去挖深蒲、拾蚌蛤充饥。
越国就是趁着这个机会发动了新的进攻。夫差来不及将散落在外的士兵重新武装起来,只能依靠国都仅有的卫戍力量仓促应战,结果一败涂地。
这大概说明在三次伐齐、屡兴大兵之后,吴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因此国家储备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都严重下滑,拖累了军队的备战工作。
反观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经济基础应该比吴国好得多。所以,勾践最终能够战胜夫差,首先是在经济上压倒了对方。
另一个问题是,上一回黄池之盟,夫差已经被勾践偷袭过一回了。一个聪明人不应该在同一个地方绊倒两次。可为什么文献中没有没有留下夫差汲取教训、预做准备的记载?
《左传》当中的这个记载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
这就是说为了掩盖越国攻吴的意图,勾践在公元前476向楚国发动了佯攻。目的是要迷惑夫差,误导他相信越国已经把对外战争的重点转向了楚国,吴国可以放心地卸甲养民了。
可能正是被越国声东击西的障眼法所欺骗,夫差才会在天灾人祸交困吴国之际做出“息民不戒”的错误决定吧。
这一次战败后,夫差羞愧自刎。自杀前,他留下遗言:“吾无面目以见伍子胥也!”夫差死了,勾践取吴国而代之,北上中原,会盟诸侯。
《史记》载:
平吴之后的勾践的的确确也风光了一阵子。但看他称霸之后的诸多处置,貌似不够一个大战略家的水平。
勾践将吴国北伐西征所掠夺的土地退还给楚、宋、鲁三国,无非是要改善邦交,争取他们对越国的支持。
但自古以来,守江则必守淮。越国立国江东,却将淮域的控制权拱手让与楚国,这便埋下了楚威王杀王无彊、分裂越国的祸根。当然,对勾践来说,这些都已经是身后之事了。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金华号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