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开朋友圈三天可见意味着什么(vivo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怎么操作)

2023-02-11 208阅读

微信朋友圈动态,我目前设置的也是三天可见,有一段时间是半年可见。只记得半年可见的那段日子,我是混的意气风发,巴不得别人不知道我在干啥。现在基本上没有人不玩微信,有人用微信是工作需要,有人是为了社交,有

分开朋友圈三天可见意味着什么(vivo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怎么操作)

微信朋友圈动态,我目前设置的也是三天可见,有一段时间是半年可见。只记得半年可见的那段日子,我是混的意气风发,巴不得别人不知道我在干啥。

现在基本上没有人不玩微信,有人用微信是工作需要,有人是为了社交,有人用微信但是几乎不发朋友圈,有人却又每天最少发一条动态。

据2021年微信之夜的数据显示,将朋友圈设置为仅三天可见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自闭式社交”,在他们手中微信仅仅是通讯工具,不再是生活分享的一个平台。

但是当你去某个好友的主页看,通常发现对方是三天可见,两亿人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当代年轻人热衷“自闭式社交”背后有三大原因。

一、“主我”与“客我”的博弈

有一种理论叫——主我与客我理论,也称为“自我理论(Self theory)”,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ead提出的。

他认为,自我由两部分组成——主我(Lord me)与客我(Guest me)。

“主我”就是个体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例如,我现在感觉自己非常帅。这就是主我。

“客我”则是自己采取的其他人的态度和评价。是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例如,A说我很帅是校草。B说我只能排到前三。C说我一般般,比不上他。那么客我就是在所有他人的评价中产生的。

至于“自我”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统合,综合了我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其他人的评价所产生的综合认知。

人是群居动物,往往会想着如何融入群体,摆脱某些孤独感,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毕竟大部分人不会故意去给陌生人讲自己有多么糟糕不堪。

在微信朋友圈展现的一面,其实是“主我”所期望塑造出的某种“客我”,因为“主我”发的动态,“主我”知道会被他人看到,被他人看到后,就变成了客体化的存在,也就是“客我”。

这种被“主我”表现出来的“客我”,通常具有某些“主我”的特点,为了达到“主我”的理想效果,虚拟或者美化了“客我”的存在。

而人还是生活在现实生活当中的,那种微信朋友圈展现出来的“客我”形象,“主我”其实清楚它有略微夸张美化的成分,所以为了维护这种“客我”形象,“主我”的人格时刻在与“客我”进行博弈,朋友圈三天可见正是这两种人格博弈的结果。

二、不想让陌生人过多知道自己的隐私

刚开始玩微信的时候,加的人不多,基本上也是自己熟知的熟人,所以,大部分人都没有锁定动态,基本上都是全部可见。

随着时间的流逝,几年过去了,加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不仅包括了熟人、长辈、同事、老板等等,“泛好友”也开始增多。

所谓“泛好友”,是指在微信朋友圈中存在,但还未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下建立稳定人际关系的弱关系人群,说白了就是陌生人。甚至以前的熟人也渐行渐远,大家都有了新的熟人圈子。

所以,朋友圈三天可见这个设置就变得非常重要。

它可以让我们的内心世界与个人生活不被完全暴露于那些不太熟悉的人眼中,这个心理距离也是比较安全的。

为了达到有限的平衡,“仅三天可见”权限问世,其正是这种平衡的调节器。设置这种功能的潜台词是:老朋友请忘记三天前的我,新朋友请不要尝试通过三天前的我来了解现在的我。

熟悉的人一直都知道你的动态,每天或者几天也会经常私聊,不熟悉的人偶尔去翻看你的朋友圈如果被看到一览无余,人们还是会感觉到不适应。感觉自己的隐私似乎是被偷窥了。

其实最近这几年,无论是微信还是QQ或者是微博等其他社交软件,隐私功能一直在被优化,产品在不断增强用户的安全感,从侧面也证实了人际传播过程中人们对自己隐私和信息安全的重视。

复杂的人际关系其实是会隐性带给人们很多压力,甚至会有很多隐患或者危险的后果,国外的研究显示,一些有恋童癖的惯犯会在家长、老师的社交平台或者群里潜伏,细细揣摩此人的作息时间以及生活动态,然后冒充家长的朋友把孩子领走,以实施犯罪行为。

所以在社交平台或者媒体上不宜暴露过多自己的信息,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这也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

三、让自己过去的言行被其他人遗忘

大家应该都有过类似体验,翻看几年前自己发的动态或者写的日记,经常觉得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幼稚至极、不忍直视。

而删掉这些动态或者信息又有些舍不得,毕竟是当年的自己所留下的经历或者回忆,也不是单单是被删除就行了,只需要保证这些言论或者行为不被别人看到即可,自己仍然可以保留这些动态与记录。

人们将自己的信息披露于互联网之后,又期望社会忘掉自己的过去,产生的这种相悖的心理反应必定有其特定的原因。

第一个便是上述的例子里,那种对自我认知与概念的革新,新的自己不再认同过去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以希望其他人或者社会将过去自己的言论遗忘,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们封锁封存起来。

用虚假的形象或者言论引起他人注意,事后忽然醒悟,便想将其销毁隐匿,毕竟现实中接触过的大家也不是傻子,能看得出当事人发的究竟是真的假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助推了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