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资产(王永庆到底有多少钱)

uaiuai 2023-05-03 阅读:218

今天给各位分享王永庆资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王永庆到底有多少钱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女首富王雪红阿姨痴心幻梦,王永庆1.1亿遗产分配9子女和解

近来台股市场“元宇宙”题材大热,也让王雪红的宏达电股价飙涨近3倍;不少股民也有期待,希望HTC藉由VR重返荣耀,能再次沐浴昔日“股王”之恩泽,跟着赚大钱。

王雪红阿姨,VR是重返荣耀,还是一场幻梦

王雪红在宏达电股东会上

昔日的“台湾女首富”、台塑创办人王永庆之女、宏达电(宏达国际电子)董事长暨执行长王雪红,将再次受大会邀请担任专题演讲嘉宾,这也是她第三度出席世界通讯大会专题演说与圆桌会议。据了解,她今年的专题演讲题目是《Delivering a New World(开创一个新世界)》。

MWC(世界通讯展),每年二、三月固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与会者及参展商主要有全球手机厂商、电信业者、软硬件供应商、创新运用团队余念及无线电通讯产业专家、学者等,透过各大厂商展示的新产品及服务,是观察全球通讯行业产品趋势与技术潮流的最佳窗口。

为了参加全球通讯业界这个年度盛会,王雪红的宏达电不仅租下摊位,还将宏达电的VR(虚拟实境)产品精锐尽出,全系列展示;其中包括宏达电的无线VR体验、VIVE Focus 3与VIVE Flow相关应用内容也会同步展示。

前一段时间,宏达电在台股市场因“元宇宙”题材爆红,股价飙涨近3倍。但近来涨多回档,股价有所滑落,不少老股民希望,宏达电此次能藉VR大放异彩,重返昔日“股王”荣耀。

hTC店

王雪红的hTC宏达电,曾是全球市值第三大的手机制造商,其股价曾在2011年冲上1300元新台币的天价,跃居台股“股王”宝座。

与昔日辉煌相比,宏达电即便近期受“元宇宙”题材推升股价,也就每股97元新台币,股价和市值落差之大,真是天壤之别。

王雪红,一度登顶台湾女首富之宝座,其财富甚至超过了她的父亲、前“台湾首富”王永庆。彼时,不少人赞叹:“生女当如王雪红!”

2011年,苹果以28.3%的市占率,为全球手机第一品牌;王雪红的宏达电,以20.3%市占率屈居第二,但单就安卓系统而言,宏达电大大领先当时的三星和摩托罗拉。时过境迁,hTC手机手机业务,且不说追不上苹果、三星,与华为、小米、OPPO等品牌相比,更是远远落后了。

2021福布斯中国台湾富豪榜上,已经看不到王雪红的名字了。

王雪红的丈夫、威盛暨威锋公司董事长陈文琦

5G时代来临后,即便手机业务竞争优势失落了,王雪红也希望在新蓝海有所进取,这几年专注于VR的她,在VR领域做得有声有色,希望能通过VR带她重返“股王”荣耀。

2016年5月,王雪红召开宏达电员工大会,并宣布成立VR新公司。当时,在两天时间分别在新店和桃园总部举办的员工大会上,王雪红在宏达电员工面前,宣示了她的VR梦:“在2020年让自有品牌Vive成为全球VR市场翘楚,10年内成为中国VR第一品牌。”

恍然间,梦未圆,但王雪红对VR依旧痴心不改竖坦困。在去年7月年度股东会上,王雪红还是形象喊话,她表示宏达电VR生态系统在VR逐渐普及的契机中准备就绪,取得先机,能在不久的将来,创造出更好的营运绩效成果。

王雪红说,全球 科技 一直在进步,不论在VR、AR、AI、5G与Blockchain上,相信它将会是未来最好的工作和沟通平台;人文、加信州上 科技 ,释放人类的想象力,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元宇宙最近大热,特斯拉老板马斯克却泼冷水,他认为只是一种“行销流行语”(marketing buzzword),是嘘头而非现实。对此,去年与丈夫陈文琦出席威盛圣诞活动时,王雪红回应称:“相信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每个人梦想。”

新光金控掌门人吴东进

除了宏达电,目前王雪红旗下已经有威盛、威锋共三只股票上市。其中,宏达电与1999年上市的威盛,曾是台股市场“股王”;被称为对标英特尔的威盛,一度受到投资者疯狂追捧,2000年股价飙升至新台币629元。

王雪红一手打造的两只“股王”,后来都惨跌,其中威盛从股价最高的新台币629元跌至4.3元新台币,令不少投资者欲哭无泪,也大大挫伤了王雪红的口碑。有的投资者哀叹:“ 听王雪红的话,现在睡天桥下! ”

且不说普通投资者吃亏,连金控大佬、新光金控董事长吴东进也因为“一场饭局”,一下子赔掉了两栋大楼的钱。

有一天,新光金控董座吴东进参加一场饭局,席间听到“王雪红发展自有品牌,宏达电一股赚72元”,回去后他立即指示投资部门,进场力捧宏达电,苦撑三年后,结果以惨赔近60亿新台币出场。有人调侃,这要多卖两栋楼的钱才能补回来!

宏达电于2013年首度出现亏损后,跌落神坛的王雪红后来投入VR领域,虽做得有声有色,但很难“一杆见影”,导致营收、股价一落千丈,令不少投资者赔了不少钱。

九个子女大和解,王永庆1.1亿遗产分配官司落幕

台塑创办人王永庆(右)、王永在兄弟

昔日的“台湾首富”、有“经营之神”称誉的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已经离世14年。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因“细节为王”、止于至善的永续经营理念,以及善尽 社会 责任的慈善公益,在全球华人企业界,王永庆的地位是很高的。

生于1917年的王永庆,祖籍福建省安溪县长坑乡,出生于台湾新北市新店区直潭;白手起家的王永庆,与胞弟王永在联手缔造了台塑传奇。2008年10月,台塑创办人王永庆病逝于美国新泽西。

王永庆,幼年时家境贫寒,长大后到嘉义先是做送米工人,两年后从父亲王长庚借得200元,开设米店。1945年前后,日本殖民者设置的“总督府”在台湾岛内实施稻米配给,王永庆也就没有办法卖大米了,只好改做砖瓦。1954年,他申请贷款生产PVC粉,创立了台塑公司之前身——福懋公司。

王永庆曾说:“天下没有简单的事,也没有不可能的事。要求得一分的收获,必先有一分的耕耘。”这一句话,道尽了王永庆创业之不平凡,也凸显了其卓越的人格特质。

生于1922年的王永在,是王永庆之胞弟,也是台塑人心目中的“二董”,他年幼时就跟随大哥王永庆前往嘉义,一边完成学业,一边与兄长经营米店。在20岁不到时,王永在只身前往新竹山崎(现在的新丰乡)承揽碉堡工程,直到1954年应兄长征招前往高雄共同经营台塑公司。1991年的“六轻计划”是台塑成长的转折点,年近70岁的王永在担负起全面推动六轻的重担,筹划全局,他也被人称为“六轻总工程师”,2014年,92岁的王永在逝世。

1942年王永庆胞弟王永在结婚合影

福耀玻璃创办人曹德旺一向热心慈善,曹德旺最佩服的企业家就是台塑创办人王永庆。立足斯土,展臂两岸,开创双赢境界,今天,我们除了钦佩王永庆先生之智慧前瞻,也仰慕他“不忘所本”之襟怀。

王永庆生前曾说:“ 人生在世,有始必有终,贫寒富贵,悲喜哀乐,都将成为过眼云烟,了无可得。唯有尽其所能,为善助人,才能遗爱人间,充实生命内涵。 ”

王永庆经营企业的同时,即兴办教育、创办长庚医院,行实践利益众生之理念。汶川地震时,支援四川灾区,王永庆是台湾捐款最多的人。

厦门的海沧投资区,就是缘于昔日王永庆先生的石化投资案,受“戒急用忍”逆流受阻,投资案无法推动,王永庆仍在海沧创办厦门长庚医院、华亚塑胶,并将余款捐建厦门眼科中心。在祖籍地福建,他创办了漳州电厂、泉州洛阳观光饭店等。

台塑公司创办人王永庆

王永庆说:“从勤俭要转变成为奢侈很容易,但是要奢侈转回勤俭就困难了。”王永庆生前,虽为“台湾首富”,但他仍很节俭,一条毛巾用了27年。一次宴会,看到别人取菜时不小心将菜掉落在餐桌转盘上,他用筷子夹起来,放到自己餐盘上吃得干净。

在王永庆辞世之前,就布局财产信托。2004年5月,他写信给子女们:“ 透视财富的本质,它终究只是上天托付作妥善管理和支配之用,没有人可以真正拥有。 ”

不过,王永庆再睿智,也没有想到他过世后,在渣打银行存的一笔新台币1亿1485万多元遗产,会引发子女们打了一场争产官司,直到去年8月底9个子女们达成和解,这笔1亿多遗产才获分割,至于海外资产部分,迄今仍看不到官司何时到尽头。

王永庆2008年过世后,在渣打银行有一笔1.1485亿元新台币存款尚未分配,后来,王永庆大房妻子王月兰死后的遗嘱执行人、前大法官戴东雄等人提告,请求分割遗产,仅一审败诉后上诉,在2021年8月底王永庆的继承人、也就是其9个子女达成和解,撤回起诉,官司落幕。不过,这起官司的和解,仅是这笔1.1亿多元的遗产,至于王永庆海外资产,目前属于海外法院,尚无法确认王永庆的遗产范围及金额。

王永庆外孙女、女儿王端华之女杨元宁

王永庆过世后,王家所有继承人在2010年时共缴纳高达119.7668亿元新台币的遗产税,在2012年时渣打银行通知台塑集团,告知要归还王永庆生前存入的1.1485亿元新台币备偿保证金,因此衍生了这场官司。

后来,前大法官戴东雄、律师许东进、施中川三人,被法院指定为王永庆大房妻子王月兰的遗嘱执行人,他们以王永庆的儿子王文洋、王文祥、以及女儿王贵云、王端华、王雪红、王瑞瑜、王瑞慧等9名子女为被告,请求遗产分割诉讼。

台北法院在2019年审理时,曾以王永庆海外还有遗产,而本案仅将1.1亿多元新台币遗产作为分割对象,且未经全体继承人同意为由,驳回上诉。后来,戴东雄等不服再提上诉,高院审理后,经多次协调,9名子女戏剧性达成和解,戴等人于去年7月底撤诉,法院最后终结此案。

顺带提及,王永庆之三房妻子,人称“台塑三娘”的李宝珠,也委请律师强调她是王永庆合法配偶。由于本案所有继承人均签订保密协议,并负有永久保密之义务,故而王家9子女是如何达成和解,这1.1亿多元新台币在渣打银行的遗产又是如何分配的,外人无从知晓 。

王永庆半个世纪的传奇:从小老板到台湾首富之路

王永庆半个世纪的传奇:从小老板到台湾首富之路

今后,台塑集团将进入由职业经理人和王家第二代联手管理的“同治时代”。但王永庆和王永在兄弟仍是台塑集团的精神领袖。

从米店小老板到塑胶大王

1917年1月18日,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农家喜添新丁,这就是后来被尊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

当时,祖籍在福建省安溪县的王家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几代人都以种茶为生,只能勉强糊口。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整日照看茶园,微薄的收入勉强支撑着一个家庭的正常开销。9岁那年,王长庚不幸患病只得卧床休养,王永庆开始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

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

问题随之而来,王永庆的小店开张后没有多少生意,原因是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竞争优势,而城里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顾客。不过,16岁的王永庆展现了超强的营销能力,不仅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自己的大米,而且还免费给居民掏陈米、洗米缸,照现在的话说,王永庆向嘉义县老百姓提供的是针对性极强的个性化服务,在维系客户关系上逐渐占了上风。此外,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掺杂着米糠、沙粒和小石头,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杂物拣干净,买主得到了实惠,一来二往便成了回头客。有篇文章说,起初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卖米不到12斗,后来一天能卖100多斗。

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同时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从那个时候起,王永庆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经济开始发展,建筑业势头最好。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经营木材生意,结果获利颇丰。这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居然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这时,经营木材业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王永庆看到这一点,便毅然决定退出木材行业。

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时年38岁的王永庆大胆接手了当时这一无人看好的项目,成立了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在塑胶领域大获成功的王永庆先后成立了南亚塑胶工厂、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等一大批企业。

目前,台塑集团经营范围扮大如十分广仿空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这在台湾是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台塑集团下辖9个公司、员工总数超过7万,资产总额达1.5万亿新台币。

根据台湾《天下杂志》近年对岛内2000家大企业实力状况的调查,台塑集团已经跃居台湾各企业集团的龙头老大。王永庆也以54亿美元的身价登上《福布斯》全球顶级富人榜。

2002年,尽管王永庆宣布退休,不再过问集团的具体经营事务,但仍是集团与主要企业的董事长,是台塑集团幕后的舵手与精神领袖。

经营之神崇尚朴素人生观

几十年来,全球化工行业一直把王永庆尊为“经营之神”,其经营之道更是备受推崇,很多台湾企业家都将王永庆的管理经验当作最为实用的教科书。

有位叫郭泰的作家,研究王永庆其人其事20多年,搜集了近40年来王永庆的演讲稿和报纸、杂志、电视等相关报导,写出了一本书,名为《王永庆给年轻人的八堂课》。厅启这本书归纳出王永庆做人做事的根本态度和起码原则。有书评这样写到,“王永庆给年轻人的八堂课,道理虽然浅显易懂,却是他数十年从不断挫败中累积出来的宝贵心得,可谓句句珠玑,发人深省”。

第一堂课:刨根问底,也就是面对问题一定要追究到水落石出,否则绝不罢休。

第二堂课: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不问结果;事事追求点点滴滴的合理化。

第三堂课:瘦鹅理论,这是王永庆时常提及的人生奋斗理念,说的是学习瘦鹅忍饥挨饿,用刻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困境,并以坚毅态度等待机会到来。

第四堂课:基层做起,必须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还必须在选定目标后咬住不放,全力以赴。

第五堂课: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只有从实实在在的经验才能培养出令人信服的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机会就愈大。

第六堂课:切身感,企业的管理制度若能让员工产生切身感,他们的潜能才可发挥到十成。王永庆经常对员工说:“虽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警觉,一种良好的习惯。”

第七堂课:价廉物美,只有建立在价廉物美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够蓬勃发展,在这一点上,王永庆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

第八堂课: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懂得维护客户的利益,才能取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还有文章指出,王永庆从多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理论,其中最为精辟的是“压力管理”和“奖励管理”两大法宝。

所谓压力管理,就是在人为压力逼迫下的管理之道。具体地说,就是人为地造成企业整体及所有从业人员存在紧迫感。“一勤天下无难事”,王永庆始终对此深信不已,他认为承受适度的压力,甚至主动迎接挑战,更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旺盛生命力,因此无论对人还是对己,王永庆都提倡严格要求。

据说,台塑集团的主管人员最怕“午餐汇报”。王永庆每天中午都在公司里吃一盒便饭,用餐后便在会议室里召见各单位主管,先听他们的报告,然后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细微的问题。主管人员为应付这个“午餐汇报”,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70小时,他们必须对自己所管辖部门的.大事小事十分清楚,对出现的问题做过真正的分析研究,才能顺利“过堂”。 王永庆本人每周工作100小时以上。由于坚持事无巨细的工作方针,再加上习惯于刨根问底,庞大的台塑集团完全在王永庆的掌握之中,他对企业运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了如指掌。

当然,奖惩分明是台塑集团的一贯作法,王永庆对员工的要求虽然苛刻,但对部属的奖励也极为慷慨。据报道,台塑的激励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物质的,即金钱奖励;另一类是精神的。有关台塑的金钱奖励以年终奖金与改善奖金最为有名。王永庆私下发给管理人员的奖金称为“另一包”,即公开奖金之外的奖金。对于一般职员,则采取“创造利润,员工分享”的做法。台塑员工都知道自己的努力会得到相应的报酬,因此都拼命地工作,王永庆的“奖励管理”制度造成了“1+l=3”的效果。

王永庆曾在总结成功经验时表示,他认为最有效同时也最有意义的做法,是选择“永远追求更大贡献”作为企业的目标。他说:“我不但与别人竞争,对自己也是严之又严。”

龙兄虎弟 红花绿叶一个不少

王永在比哥哥王永庆小五岁,原任台塑集团副董事长,是陪伴王永庆时间最长的事业搭档。媒体在评价两个人几十年的合作经历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是“珠联璧合”与“相得益彰”。一家杂志的文章说,王永庆、王永在兄弟一静一动,从年轻时代开始,王永庆负责规划事业发展方向,弟弟王永在负责落实和执行。

在台塑老员工眼中,哥哥王永庆扮演着“抬头看”的角色,思索规划着台塑集团下一步发展方向,而弟弟王永在就是“低头做”,一步步推动着台塑走向更高的阶段,王永庆建立制度,王永在落实细节。而两人的默契及信任更难能可贵,王永庆做了决策,王永在百分之百服从,而王永在执行过程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哥哥王永庆充分授权。有记者曾问王永在两个人有没有吵过架,王永在则委婉地说:“他讲他的,我转头走掉就是了。”

在生活上,身为亿万富翁的王永庆,同样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一贯奉行“勤劳朴实”,事事讲究“合理化”。据说,王永庆的吃饭原则是“简便”,最爱吃的是家常卤肉饭;穿的原则是“整洁”,一双运动鞋总要穿上好几年。弟弟王永在则是随遇而安,对任何事情都泰然处之,进退自如。

近几年来,一些欧洲经济学者突然对家族企业发生了浓厚兴趣,很多知名大学也先后设立了专门的工作室,对其方方面面进行解构和研究。为了搞清楚究竟是什么令经济学者如此着迷,美国《新闻周刊》特地委托汤普森金融咨询公司对欧洲家族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分析。在强大的数据库中,汤普森的分析师们找到了答案:令经济学家感兴趣的,是大型家族企业近年来出乎意料的发展与壮大。从综合数据来看,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及英格兰的股市中,家族企业板块近10年的总体走势要强于没有血脉传递关系的企业板块。

一些专家指出,从现代管理制度出发,公司应有相互独立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组织体系,但很多家族企业却将三者揉在一起。很多人批评这种状况可能危害小股东利益、容易滋生内部腐败,而一些经济界人士却认为,家族对企业的绝对控制非但无害而且有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专门为企业做管理咨询的律师米尔斯泰因认为,在那些家族成员占有董事会和管理层席位的公司中,即使出现严重分歧,家族企业最终也能迅速达成共识,因为家族企业拥有一般企业没有的东西:维护家族团结和财富的共同愿望。

或许,这种兄弟之间的情义、家族内部的团结,就是带有家族企业烙印的台塑集团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动力。

谁来开启后王永庆时代

随着王永庆、王永在两兄弟淡出决策层,台塑集团将从“二王时代”过渡到“行政中心集体领导时代”,今后所有重大决策都将出自由王永在长子王文渊、王永庆之女王瑞华等七人组成的行政中心。王文渊、王瑞华分别担任集团总裁和副总裁。据报道,王永在代表兄弟俩对媒体表态,说退休之后心情不错,还强调对接班人“很放心、很高兴”。

台湾当地媒体指出,目前行政中心的七名委员分别代表三股力量,王瑞华、王瑞瑜是王永庆的代言人,王文渊、王文潮则延续着王永在的影响力,李志村、吴钦仁、杨兆麟是追随王氏兄弟的多年老臣,作为第三方力量,可以弥补第二代王氏决策人在专业层面的不足,同时充当第二代之间的润滑剂。有熟悉台塑集团企业文化的人士指出,这样的人事安排表明在王家第二代接班人当中,仍无一人可以单挑大梁,无法让王氏兄弟放心地把权力移交到一个人手中。也就是说,进入行政中心的四位第二代成员虽各有所长,但目前还无法服众,必须继续加以磨练,才能选出真正的接班人。

一些外国机构投资者认为,只要王永庆还在一天,家族就不会出现纷争,为了使家族势力平均,同时避免未来的争吵,早点安排接班事宜的确是未雨绸缪的一步好棋,同时王永庆、王永在兄弟也可以仔细观察接班人的品德与能力表现。

本来,按照王氏兄弟的既定部署,王永庆长子王文洋是台塑集团当仁不让的接班人。1951年出生的王文洋早年赴英国读书拿下博士学位,回到台湾后一手推动半导体事业布局,并成为“六轻计划”的小组召集人。不过,1995年王文洋因绯闻事件被逐出台塑,只能暂时自立门户。

在目前的决策层中,被寄予厚望的王文渊历任纺拓会董事长、台塑区塑胶原料公会理事长、台湾区人纤公会理事长,在岛内知名度较高、行政经验丰富,是台塑第二代领导集团的领军人物。而担任副总裁的王瑞华长年居住美国,被当作老爸王永庆的海外替身,沉稳而内敛,工作能力和待人方式都深受员工肯定。王文潮做事低调而稳健,很像父亲王永在,属于第二代当中的稳健派,掌管的台塑石化是台塑集团的“火车头”,一些台北媒体认为他在未来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也很大。王瑞瑜和社会各界有较多接触,今后可能充当台塑集团的亲善大使。

此外,按王永庆体系和王永在体系目前的持股比例看,持股较多的王永庆体系略占上风。但是,台塑集团如此庞大复杂,并非一两个后辈就能完全掌控,有股权不等于能让集团顺利运作,这是王永庆体系接受集体领导的关键。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在台塑企业集团中,实力最雄厚的当属台塑石化和台化两家公司,分由王文渊、王文潮两兄弟担任总经理,3年来两家公司获利屡创新高,经营成果卓著。假如王文渊、王文潮失去对两家公司的主导权,不仅在集团内部会有异音,也会引起其他股东的不满。

还有分析指出,王永庆兄弟相当欣赏美国洛克非勒家族,希望效法洛克非勒家族将财产信托的作法,确保兄弟两人的股权永不分离、王氏家族永不崩离。未来台塑集团各公司的运营权主要交由专业经营团队负责,而实际拥有股权者,将是王永庆两兄弟捐赠股权的基金会,以及与家族有关的法人机构。

;

台湾首富王永庆的发家史

台湾首富王永庆的发家史

王永庆祖籍是福建省安溪县.那里土地贫瘠,人民生活很困难。王永庆的曾祖父因为日子过不下去,只得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到台湾寻找生路,后来便定居在台湾省嘉义县的新店镇直潭里。王家几代都以种茶为生,只能勉强糊口。1917年1月8日,王永庆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贫苦的茶农家中。

王永庆刚刚学会走路,就跟着母亲出外去捡煤块和木柴,希望能换点零钱,或者供自己家烧水做饭。童年的小永庆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有时他俄极了,只好偷偷地摘路边的番石榴吃。家里偶尔“改善生活”,煮一些甘薯粥,他也只能分到一小碗。王永庆7岁那年,父母实在不忍心让孩子失学,取出多年积攒起来的几个铜板,把他送进乡里的学校去念书。别家的孩子第一天上学,都会穿上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可王永庆还是平时的那一套,他穿的裤子是用面粉袋改做的,上面还印着“中美合作”的字样。他头上戴的草帽早已破了,但还得靠它挡一挡烈日风雨。他买不起书包,只能用一块破布包上几本书。他连鞋子都没有,总是赤脚在泥泞的山路上奔波!

就是这样的生活,王家也没能维持多久。小永庆9岁那年,他的父亲不幸卧病在床,全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到了母亲的肩上。王永庆看到母亲日夜不停地操劳,总想多帮母亲做点事。挑水、养鸡、养鹅、放牛……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尽量多做。就这样,他勉强读到小学毕业,只得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学校。

王永庆的祖父劳苦了一辈子,最后只给孙子留下了一条教训。他对王永庆说:“种茶这一行,看来是难以为生的。就是饿不死,也吃不饱。你是稿禅轮读过书的人,希望你不袭陆要再困在这里,还是立志出门闯天下吧!”

15岁的王永庆,听了祖父的话,决心走出山区,去寻找一个能挣到钱的地方,帮助母亲养活一家人。他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县城,在一家米店里当上了小工。聪明伶俐的王永庆,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职工作以外,处处留心老板经营米店的窍门,学习做生意的本领。第二年,他觉得自己有把握做好米店的生意了,就请求父亲帮他借了些钱做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家小小的米店。

米店新开,营业上就碰到了困难。原来,城里的居民都有自己熟识的米店,而那些米店也总是紧紧地拴住这些老主顾。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到晚冷冷清清,没有人上门。16岁的王永庆只好一家家地走访附近的居民,好不容易,才说动一些住户同意试用他的米。为了打开销路,王永庆努力为他的新主顾做好服务工作。他主动为顾客送上门,还注意收集人家用米的情况;家里有几口人,每天大约要吃多少米……估计哪家买的米快要吃完了,他就主动把米送到那户人家。他还免费为顾客提供服务,如掏出陈米、清洗米缸等。他的米店开门早,关门晚,比其它米店每天要多营业4个小时以上,随时买随时送。有时顾客半夜里敲门,他也总是热情地把米送到顾客家中。

经过王永庆的艰苦努力,他的米店的营业额大大超过了同行店家,越来越兴旺。后来,他又开了一家碾米厂,自己买进稻子碾米出售,这样不但利润高,而且米的质量也更有保证。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经济也开始发展,建筑业动得最快。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抢先转向经营木材,结果获利颇丰。这个赤手空拳的农民的儿子,居然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

这时,经营木材业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王永庆看到这一点,便毅然决定退出木材行业。

那么,该干什么好呢?

50年代初,台湾急需发展的几大行业,是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当时台湾的化学工业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企业家是何义,可是何义到国外考察后,认为台湾的塑胶产品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的产品,所以不愿向台湾的'塑胶工业投资。出人意料的是,这时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商人王永庆,却主动表示愿意投资塑胶业!消息传出,王永庆的朋友都认为王永庆是想发财想昏了头,纷纷劝他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决定。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

其实,王永庆作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铤而走险。他事先进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虽然他对塑胶工业还是外行,但他向许多专家、学者去讨教,还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键信的调查,甚至已私下去日本考察过!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王永庆没有被别人的冷嘲热讽吓倒。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但果然如人们所预料的,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20吨,明显地供大于求。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要求退出。精明过人的王永庆,竟敢背水一战,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王永庆有自己的算盘。他研究过日本的塑胶生产与销售情况,当时日本的PVC塑胶粉产量是3000吨,而日本的人口不过是台湾的10倍,所以,他相信自己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

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

事情的发展,证明了王永庆的计算是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从那以后,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100万吨,使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当台湾企业界一轰而上角逐于木材行业时,王永庆果断地转向了塑胶行业;可是,当他在塑胶行业站稳脚跟之后,却又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去关注他当初借以发家致富的木材行业。这一看,又让他看出了新的发财途径。

王永庆看到,由于台湾木材销路好,商家大量砍伐,可是他们要的只是树干部分,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树枝丫,都被白白地抛弃而浪费了。王永庆想,台湾的棉花产量严重不足,一直靠进口来补充,如果利用废弃在山上的树枝丫制造人造纤维,以替代天然纤维,一定会有发展前途!经过考察论证,1964年10月,王永庆开始创办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两年半以后,台南新化八卦山下矗立起了一座新型的工业城,成为当时世界首创的连贯作业的人造纤维工厂。它使大量过去被抛弃的木材废料变成了纺织纤维,既节省了外汇,又降低了成本,为台湾纤维工业发展史写下了崭新的一页!而台塑、南亚、台化三大企业,使王永庆在当时台湾50家大厂商中名列第三!进入90年代,王永庆的产业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包括16家人企业公司,拥有员工4万多人,股东10万人,每年的营业额高达1650万新台币!

再也没有人敢小看王永庆,连一贯以经营业绩傲视世界的日本企业家,也对王永庆衷心钦佩,把他与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的创始人相比,称他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王永庆的许多经营管理思想,都已成为企业家们信奉的至理名言。王永庆自己总结成功的经验时说,他认为最有效同时也最有意义的做法,是选择“永远追求更大贡献”作为企业的目标。为了对社会做更大的贡献,企业就会鼓舞斗志,继续不断地扩充事业规模,经常保持着迎接新挑战的热情,和对至善境界的追求!他说:“我不但与别人竞争,也对自己严格要求!”

在生活上,身为亿万富翁的王永庆,同样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有人说,王永庆可能是世界上最节俭的亿万富翁了!他公司的一位职员,花了1000美元为王永庆的办公室更换新地毯,结果惹得王永庆很不高兴,差点大发雷霆!他对于吃的原则是“简便”,最爱吃的是家常的卤肉饭;他对于穿的原则是“整洁”,每天早上跑步穿的运动鞋,一双总要穿上好几年,而一条运动时用的毛巾据说用了近30年!

王永庆常常用“富不过三代”的古话告诫自己的子女,要他们自己创业,不要依赖上辈的基业而坐享其成。他的儿子王文祥17岁考入英国伦敦帝国大学,24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国外找了个专业对口的工作苦干了3年。后来回到自己家的企业中,王永庆同样要求他从最基层干起,经过课长、组长、厂长、副经理的逐级锻炼,数年之后,才让他担任一个部门的负责人。王永庆最疼爱的女儿王雪龄结婚,他陪送的嫁妆,除了一张无限期提供学习费用的凭据外,就是一把刮胡子刀,好让女儿自己替丈夫刮胡子!王雪龄的婚礼比一般老百姓家的还简单,连她手上的新娘捧花,也是跑到许多花店比较后才选购的最便宜的一种!

当然,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王永庆从不小气。他曾一次就捐助2.5亿美元巨款给一家医院!

1988年,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报道,在全世界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富豪中,王永庆以40亿美元居第16位!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亿万富豪,从不识“塑料”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胶大王”,他的奋斗历程传遍了全世界 ;

王永庆资产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王永庆到底有多少钱、王永庆资产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