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蚺的简单介绍
今天给各位分享林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蛇目详细资料大全
蛇目(Serpentiformes)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双孔亚纲的1目。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蛇目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爬行纲 亚纲 :双孔亚纲 目 :蛇目 种属分布,形态特征,主要亚目,盲蛇亚目,盲蛇科,异盾盲蛇科,细盲蛇科,原蛇亚目,蟒蛇科,林蚺科,岛蚺科,筒蛇科,美洲闪鳞蛇科,倭管蛇科,针尾蛇科,瘰鳞蛇科,新蛇亚目,游蛇科,眼镜蛇科,蝰蛇科, 种属分布 已知约2500种。中国约有200种。世界性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树栖、穴居、淡水和海水中均有。 形态特征 体形细长,没有四肢,也绝无前肢带。最小长100毫米,最大如南美的水蟒长达10米以上。低等种类往往有后肢带,少数体外还有后肢的残迹。没有耳孔,也无鼓膜、鼓室和耳咽管。除一些穴居种类的眼隐于鳞片下面外,眼外均罩1层由上、下眼睑愈合形成的透明薄膜。舌细长,分叉,可以伸缩。颈部一般不明显。躯干与尾之间以1个呈横裂的泄殖肛孔分界。身体构造的特点主要是与体形变细变长有关,大多数蛇目动物还与能吞吃大型食物有关。体形变长不是靠脊椎骨的延长,而是靠脊椎骨数目的增多。多达141~435枚。由于没有前后肢,脊柱仅分化为荐部之前的背椎和荐部之后的尾椎。前后两枚椎骨的连线,除1对前关节突与1对后关节突相关节以及椎体关节外,还多1对椎目突与椎弓凹的关节。前部的背椎、后部的背椎或整个背椎的椎体下方具有椎体下突。尾椎下方常有1对脉突。除前2枚背椎外,从第三背椎起每一背椎连有1对长的肋骨。内脏器官亦增长,成对的器官往往前后配置或者一侧退化。蛇目动物的上颌骨、腭骨与翼骨疏松地联结于脑颅上,其上长有一些像倒钩一样的牙齿,吞食时有攫握食物的作用。这些成对的骨骼可以交替移动。将食物向口内挪,便于吞下。下颌骨左右两半由韧带相连,并借方骨连于脑颅上,所以口可以张得很大,又兼下颌部皮肤松弛,因而可吞吃大物。没有胸骨,腹部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可使吞下咽部的整体大型食物移向胃内。雄蛇尾基部两侧有1对交接器,交配时自内向外经泄殖肛孔两侧翻出,每次交配只用其一。卵生或卵胎生。 黑曼巴蛇 主要亚目 按现行分类系统,可分为 3 亚目、11科。 ①盲蛇亚目(Scolecophidia)分盲蛇科、异鳞蛇科和细盲蛇科。 ②原蛇亚目(Henophidia)分蟒科、筒蛇科、针尾蛇科、内鳞蛇科和瘰鳞蛇科。 ③新蛇亚目(Caonophidia)分游蛇科(有几个亚科)、眼镜蛇科(有眼镜蛇亚科、扁尾蛇亚科和海蛇亚科)和蝰科(有白头蝰亚科、蝰亚科和蝮亚科)。除游蛇科的大部分外,此亚目都是毒蛇。 盲蛇亚目 盲蛇亚目是最原始的蛇类,多具有后肢带,分布于世界各温暖地区。盲蛇亚目包括一些体型最小的蛇,很多成员身长不到15厘米,但也有少数种类体型较大。盲蛇亚目从头到尾身体粗细大体一致,头尾均短,外形略似蚯蚓,多营穴居生活,食蚯蚓、白蚁等地下的各种无脊椎动物。盲蛇亚目成员全身均匀覆盖覆瓦状圆鳞,没有腹鳞的分化,眼隐于眼鳞之下。 盲蛇科 (Typhlopidae) 盲蛇科有6属150~226种,是盲蛇亚目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南部和大洋洲,少数分布于中美洲,此外有一种出现于南欧,两种见于美国佛罗里达。盲蛇亚目的三个科牙齿的位置各不相同,盲蛇科仅上颌有牙齿。盲蛇科最著名的种类当属钩盲蛇Ramphotyphlop *** raminus,钩盲蛇是所有蛇类中唯一孤雌生殖的成员,只有雌性而无雄性。钩盲蛇也是体型最小的蛇类之一,身长仅15厘米。钩盲蛇原产于亚洲,但是由于潜伏于花盆的土壤中而被人类带到世界其它地方,现在除了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外,非洲、大洋洲和美洲部分地区以及很多大洋的岛屿上都能见到,成为分布最广泛的蛇类之一,钩盲蛇也是中国最常见的盲蛇,最北可见于重庆和宜昌。盲蛇科有少数种类的体型较大,如非洲的巨盲蛇Rhinotypholopsschlegeli身长将近1米,远远大于其它盲蛇。 异盾盲蛇科 (Anomalepidae) 异盾盲蛇科有4属16~20种,分布于美洲从尼加拉瓜到阿根廷北部。异盾盲蛇科和盲蛇科一样上颌有牙齿,但下颌前端尚有一枚牙齿,少数则为多枚牙齿。异盾盲蛇科成员往往比盲蛇科成员更加细小,通常不超过30厘米,是体型最小的蛇类之一。 细盲蛇科 (Leptotyphlopidae) 细盲蛇科由2属64~93种,主要分布于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和非洲,少数种类见于美国西南部、阿拉伯、印度和巴基斯坦。与其它盲蛇亚目成员不同,细盲蛇科牙齿长在下颌而非上颌。细盲蛇科体型比盲蛇纤细,多数种类不超过30厘米,也包括一些体型最小的蛇。 原蛇亚目 原蛇亚目又称蟒蛇亚目,是大中型的原始蛇类,多有后肢带残余。原蛇亚目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集中分布在亚洲南部到大洋洲一带,种类不多,有些类群分类争议较大。 蟒蛇科 (Boidae) 蟒蛇科约有17属73种包括现存最大的蛇类,但多数种类没有那样大。蟒蛇科不仅有后肢带残余,还有残余的后肢,呈鳞片状,有些种类还有可以感受红外线的颊窝。蟒蛇科可分为卵生的蟒亚科和主要为卵胎生的蚺亚科,二者均即包括巨型蛇类,也包括一些中型蛇类。蚺亚科包括蚺和沙蟒,二者有时也进一步分成两个亚科。蚺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美洲,少数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和纽几内亚岛。蚺中最著名的是分布于南美洲北部的绿水蟒Eunecte *** urinus,这是现存最大的蛇类,虽然身长一般略小于网蟒,但是比网蟒更重。更常见的是红尾蚺Boaconstrictor,其分布广泛,见于美洲大部分热带地区,亚种多达10余个。 地毯蟒 普通蚺的一些亚种是蚺中体型比较大的成员,长达4.5米,但是比绿水蚺要小很多,而一些亚种体型很小,长仅1米。沙蟒有10多种,身长多不超过1米,适应在沙中穴居,与其它蟒蛇科成员习性截然不同。沙蟒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的干燥地区,并有一种见于欧洲,而北美有两种小型的蚺蛇也与沙蟒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蟒亚科主要分布于旧大陆热带地区,其中多数分布于大洋洲,而最著名的蟒属Python则分布于亚洲和非洲,蟒属中有多种巨型蛇类,其中东南亚的网蟒Pythonreticulatus身长可达10米,是最长的蛇,只是重量要小于绿水蟒。亚洲的印度蟒Pythonmolurus的非洲的非洲岩蟒Pythonsebae身长均可超过7米甚至更长,是仅次于绿水蟒和网蟒的巨蟒。澳洲的蟒中最著名的是地毯蟒Moreliaspilota,地毯蟒长2~4米,亚种繁多,不同亚种花纹差异很大。分布于澳洲北部和纽几内亚的绿树蟒Moreliaviridis在幼年的时候颜色为黄色或桔红色,但成年后变成绿色,绿树蟒与南美洲的葱绿树蚺Caralluscaninus非常相似,但并非近亲。 林蚺科 (Tropidophiidae) 林蚺科有4属24种,分布于墨西哥到南美洲北部以及加勒比海诸岛,主要为陆栖,体型很小,最小者身长仅32厘米,大者也不过1米。林蚺科成员为卵胎生,过去多被并入蟒蛇科,并归入其中的蚺蛇一类。 古巴林蚺 岛蚺科 (Bolyeridae) 岛蚺科仅2属2种,即现在仅分布于印度洋马斯克林群岛的圆岛上的岛蚺Casareadussumieri和可能已经灭绝的雷蛇Bolyeriamulticarinata。岛蚺以前在马斯克林群岛的其它比较大的岛于上如模里西斯岛也有分布,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由于人类带来的猪的破坏了其生存环境,岛蚺在这些岛上灭绝而仅存于圆岛上。岛蚺与林蚺有一定亲缘关系,过去多被并入蟒蛇科中的蚺蛇一类,但不同于林蚺和蚺蛇,岛蚺为卵生而非卵胎生。 岛蚺 筒蛇科 (Aniliidae) 筒蛇科仅筒蛇Aniliusscytale一种,分布于南美洲北部。筒蛇身长不到1米,为具有后肢带残余的原始蛇类。筒蛇色彩鲜艳,虽然无毒,但其花纹与剧毒的珊瑚蛇略有些相似。对筒蛇科的分类争议很多,有些人认为筒蛇科仅此一种,另一些人则将其它很多原蛇亚目的成员也归入筒蛇科。 筒蛇 美洲闪鳞蛇科 (Loxocemidae) 美洲闪鳞蛇科仅仅有美洲闪鳞蛇Loxocemu *** icolor一种,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到哥斯大黎加,为穴居蛇类。美洲闪鳞蛇与亚洲的闪鳞蛇比较相似,但是可能和美洲的筒蛇关系更加密切,可并入筒蛇科。 美洲闪鳞蛇 倭管蛇科 (Anomochilidae) 倭管蛇科有1属1~2种,分布局限于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为穴居蛇类。倭管蛇介于原始的进步的蛇之间,与筒蛇科或针尾蛇科可能有一定关系,有时并入筒蛇科或针尾蛇科。 针尾蛇科 (Uropeltidae) 针尾蛇科有8属47种,分布于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针尾蛇是中型的穴居蛇类,与管蛇相似但是没有后肢残余。针尾蛇尾端有极度膨大的鳞片,形成小嵴或小刺,在挖穴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鳞片有类似闪鳞蛇般的虹彩。 瘰鳞蛇科 (Acrochordidae) 瘰鳞蛇科有1属3种,是为分布于亚洲南部和大洋洲的水生蛇类。其中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和纽几内亚的阿拉佛拉瘰鳞蛇Acrochoridusarafurae与分布于东南亚的爪哇瘰鳞蛇Acrochoridusjavanicus生活于淡水中,另一种小瘰鳞蛇Acrochoridusgranulatus则生活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热带近海,从印度直到西太平洋诸岛,中国南方也能见到。瘰鳞蛇没有腹部的大鳞,在陆地上行动艰难,皮肤松弛,在水中游动时皮肤竖向展开使身体侧扁。瘰鳞蛇以鱼为食,象蟒蛇一样用缠绕的方式杀死猎物。 阿拉佛拉瘰鳞蛇 新蛇亚目 新蛇亚目又称游蛇亚目,是进步的蛇类,肢带已经完全消失,一些种类还进化出了毒牙和毒腺,成为高效率的捕食者。新蛇亚目包括现存的全部毒蛇和大多数无毒蛇,其分布非常广泛,世界上大多数地方均能见到。 游蛇科 (Colubridae) 游蛇科多达300属1600~1800种,爬行动物的最大一科,包括现存2/3的蛇,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且为除澳洲以外各地的主要蛇类。游蛇科成员非常复杂,相当于进步蛇类的收容所,亚科众多,划分混乱,有时有些成员被列为独立的科,其中最有争议的是分布于非洲和中东的穴蝰,和新蛇亚目各科的成员均有些相似,但亲缘关系均不很近,有时被单列为穴蝰科Atractaspididae。 乳蛇 游蛇科多数为无毒蛇,部分为后沟牙毒蛇,其毒性多数不大,但也有极少数剧毒的种类和少数毒牙前置的种类。游蛇科成员形态多种多样,其中有些种类一个种就有多种不同的花纹,最著名的就是美洲的王蛇Lampropeltisgetula和乳蛇Lampropeltistriagulum。王蛇有10余个亚种,彼此之间差异甚大,从外表上往往会误认为是不同的种类。乳蛇亚种多达25个,虽然无毒,但是外表与剧毒的珊瑚蛇非常相似,不同亚种的乳蛇看起来很象是不同种类的珊瑚蛇。游蛇科最奇特的种类当属亚洲热带地区的几种金花蛇属成员Chrysopelea,它们可以在空中滑翔一段距离,有飞蛇之称。剧毒的游蛇科成员主要分布于非洲,如非洲树蛇属Dispholidus和非洲藤蛇属成员Thelotornis,它们的毒性均可致命,且非洲藤蛇的毒液尚无抗毒素。 非洲树蛇 眼镜蛇科 (Elapidae) 眼镜蛇科有70多属310多种,是前沟牙的毒蛇。眼镜蛇科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温暖地区,在陆地和海洋均有分布,其中在澳洲是主要蛇类。眼镜蛇科常被分成陆生的眼镜蛇科Elapidae和海生的海蛇科Hydrophiidae2个科,而海蛇科又常被分成尚须依赖陆地来繁殖的扁尾蛇科Laticaudidae和高度适应海洋生活的海蛇科Hydrophiidae2个科。眼镜蛇科成员形态大多数与游蛇科类似,但少数种类,如大洋洲的棘蛇属Acanthophis体型极似蝰蛇科成员,这可能与大洋洲没有真正的蝰蛇科成员有关。 内陆泰攀蛇 眼镜蛇科成员的毒牙不能摺叠收回,所以毒牙不能太大,远小于蝰蛇科成员,其中体型最大的眼镜蛇毒牙并不大于最小型的蝰蛇,但眼镜蛇科成员的毒性往往更加剧烈,陆地上毒性最大的蛇是澳大利亚的内陆泰攀蛇(细鳞泰攀蛇)Oxyuranu *** icrolepidotus,其一次排毒量可以杀死25万只老鼠!而一些种类的海蛇毒性可能更大!陆栖的眼镜蛇有45属250种,在大洋洲、亚洲、非洲和美洲都有一些著名的种类。眼镜蛇在大洋洲是主要的蛇类,由于缺少其它蛇类,眼镜蛇占据了比较多样的生态位,著名的种类除了前面提到的泰攀蛇和棘蛇以外,还有虎蛇Notechis,伊澳蛇Pseudechis等,其中伊澳蛇属包括澳洲最常见和分布最广的毒蛇。亚洲的眼镜蛇中最著名的当属眼镜王蛇Ophiophagushannah,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大者体长可超过5米。非洲的眼镜蛇以曼巴蛇Dendroaspis最著名,曼巴蛇主要为树栖蛇类,但黑曼巴蛇Dendroaspispolylepis常在地面活动,黑曼巴蛇是非洲最大的眼镜蛇,体长可达4米,黑曼巴蛇也是非洲毒性最大的蛇,且动作敏捷,攻击速度快,非常危险。 眼镜王蛇 亚洲和非洲还有几种喷射毒液的眼镜蛇,主要攻击对手的眼睛。美洲的眼镜蛇以珊瑚蛇Micrurus和拟珊瑚蛇Micruroides为代表,它们是色彩最艳丽的蛇之一,也是美洲毒性最大的蛇类之一,一些美洲的无毒蛇如乳蛇拟态成珊瑚蛇来保护自己。扁尾蛇有1属6种,多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热带近海,但有一种分布于索罗门群岛的湖泊中。扁尾蛇毒性剧烈,但很少咬人。海蛇有16属55种,为卵胎生蛇类,完全摆脱了对陆地的依赖而在陆地行动困难或不能行走。海蛇与扁尾蛇分布区域大体类似,但其中的长吻海蛇Pelamisplaturus不局限于近海而可生活与远洋中,因此分布非常广泛,不仅遍及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热带海域,还远及东太平洋各地直到美洲沿海,它们也是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蛇类。 曼巴蛇 蝰蛇科 (Viperidae) 蝰蛇科有28~34属220~250种,是管牙的毒蛇,毒牙巨大并可以摺叠收回,为最进步的蛇类。蝰蛇科成员的体型多与其他蛇类明显不同,身体短粗,尾短而突然变细,头大而成三角形,有些种类头上还有可感受红外线的颊窝。蝰蛇科可分为无颊窝的蝰蛇亚科Viperinae、有颊窝的蝮蛇亚科Crotalinae和原始而神秘的白头蝰亚科Azemiopinae三个亚科,它们有时也被升级为单独的科。蝰蛇亚科约有12~13属70余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各地。 犀咝蝰 蝰蛇亚科包括分布最北的毒蛇,其中极北蝰Viperaberus遍布欧亚大陆北部,也是见于英国的唯一毒蛇,最北可深入北极苔原地区。蝰蛇亚科包括一些毒牙最大的毒蛇,如非洲的加彭咝蝰Bitisgabonica的毒牙可长达5厘米。加彭咝蝰也是非洲最大和最著名的毒蛇之一,身体非常粗壮,与其近亲犀咝蝰Bitisnasicornis等同为花纹最复杂的蛇类。白头蝰亚科仅以白头蝰Azemiopsfea为代表。白头蝰是蝰蛇科最原始的成员,分布于缅甸和我国南方等地,非常罕见,目前人们对其所知甚少。蝰蛇科其它成员均属于蝮蛇亚科,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亚科,分布广泛,在除了澳大利亚以外的各个大陆都有分布,且在大多数地区都是主要的毒蛇。 白头蝰 蝮蛇亚科最著名的当属响尾蛇Crotalus,以尾部可以发出声音报警和可以感受红外线而闻名。响尾蛇主要分布于北美洲,但是有3种见于中南美洲。美国东南部的东部菱背响尾蛇Crotalusadamanteus体长超过2米,是北美洲最大最重的毒蛇。中南美洲的巨蝮Lachesi *** uta体型比东部菱背响尾蛇更大,体长近4米,是西半球最大的毒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蝮蛇和最重的毒蛇。在亚洲蝮蛇的种类很多,其中蝮蛇属Agkistrodon和烙铁头属Trimeresurus的成员是中国最常见的毒蛇,也是中国咬伤人的主要毒蛇。 东部菱背响尾蛇
像蜥蜴身上长满了鳞片的是什么动物?
; "四脚蛇"俗称蜥蜴和石龙子,因为它有"蛇"字,许多人怕被它咬后中毒.其实,四脚蛇既不是蛇,也不会咬人。
四脚蛇全长约20余厘米,尾极长,约占全长的2/3。全体披有鳞片。吻钝圆,吻长为眼径的1.5倍;鼻孔在鼻鳞的中央;鼻鳞、吻鳞、第1枚上唇鳞之间各介有 2~3枚小鳞;头部鳞大小不等,均具棱;有鼓膜,鼓膜处覆有小鳞;眼睑发达,能动,瞳孔圆形。背鳞及体侧的鳞较小;背中央有鬣鳞,愈向后愈小,至尾部消失;其两外侧各有1行棱鳞。
农村田野的草丛或石堆旁,常可见到一种尾巴细长、爬行速度较快的小动物,这就是俗称"四脚蛇“的蜥蜴和石龙子。
四脚蛇全长约20余厘米,尾极长,约占全长的2/3。全体披有鳞片。吻钝圆,吻长为眼径的1.5倍;鼻孔在鼻鳞的中央;鼻鳞、吻鳞、第1枚上唇鳞之间各介有 2~3枚小鳞;头部鳞大小不等,均具棱;有鼓膜,鼓膜处覆有小鳞;眼睑发达,能动,瞳孔圆形。背鳞及体侧的鳞较小;背中央有鬣鳞,愈向后愈小,至尾部消失;其两外侧各有1行棱鳞。
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在地球上分布大约有3000种左右,我国已知的有150余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体型差异很大,从数厘米大的加勒比壁虎,到近3米长的科莫多龙都有。
[img]巴西有哪些致命动物
1.毒镖蛙大小只有1品脱,颜色很漂亮,但是人们必须对它们敬而远之。毒镖蛙的背部分泌出一种粘液状的神经毒素,防止自己被大型食肉动物捕杀。每一只毒镖蛙分泌的毒素足以杀死10个成年人
2.南美蝮蛇:巴西人最害怕的是一种俗称“雅拉拉卡”的毒蛇。巴西85%被蛇咬伤的人都是这种毒蛇的受害者。雅拉拉卡毒蛇长约1米。雅拉拉卡毒蛇也被译成“南美蝮蛇”或是“矛头蝮蛇”。
3.南美的森林巨蚺:这种林蚺生活在南美的原始雨林中,由于食物丰富,常常超过10米。年龄超过50岁的林蚺很多。这种大蛇的凶猛主要来自它的体温可以像哺乳动物一样恒定很久,这就意味着它的新陈代谢很快,力气大,耐力久。由于生活在树上,加上和环境类似的颜色,人很难发现它们。《狂蟒之灾》系列就是根据南美林蚺的故事改编的。这种蛇可以快速的在林间荡来荡去,连迅速的猴子都无法逃脱。如果一条长度超过8米的林蚺在100米内看上你的话,你的速度达到博内特的程度也是徒劳了,它迅速的可以追上你,那如何可以保命呢?
4.食人鱼(又名食人鲳)栖息在主流、较大支流,河宽甚广、水流较湍急处。在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食人鱼被列入当地最危险的四种水族生物之首。
5.电鳗是生活在南美洲奥里诺科河和亚马逊河的一种鱼,它可以放出400~600V的高压电。它身体中80%的细胞可以产
6.刺鲶在亚马逊河杀手排行榜上排第一,具有较强的杀伤性,这种鱼全身长满了针刺,平时针刺平贴在身上,当有危险时它便立即冲到水面,大口吞咽空气,使身体膨胀成一个圆球,而全身的针刺也向四面八方竖起,此时,它腹部朝天仰卧在水中,并有一部分身体露出水面,这样上下都能防御敌人的戟,危险过去后,它便放出肚里的空气,身体又恢复原状。刺鲶则善于利用它的锐利脊刺,食人鱼要想对它下口,刺鲶马上脊刺怒张,使食人鱼无可奈何。
中国最大的蛇有多大?
我国最大的蛇有多大,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像网上流传的曾有人见过五十多米巨蛇的说法,因为没有多少目击证人也没有留下照片,而且目前吉尼斯世界纪录里记载的最长的蛇也没有五十多米,所以可信度不高。
一般情况下,蟒蛇是我们所认为的最大的蛇类了,在我国,蟒蛇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南方省区,成年蟒蛇一般可达5-10米,60-100斤左右。这样的蛇对于我们来讲确实不小了。所以我国最大的蛇,肯定也不过如此。
但世界上已知最大的蛇却远比生活在我国的蟒蛇要大的多。
衡量“最大的蛇”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长度,二是重量,长的蛇不一定重,重的蛇也不一定长,在世界范围内,最长的蛇类是一种生活在东南亚的蟒蛇,叫网纹蟒,成年网纹蟒平均可达5到10米,平均体重60公斤,最长可达12米以上,体重接近100公斤;最重的蛇类是一种生活在南美洲的蚺,叫亚马逊林蚺,也叫绿森蚺,成年绿森蚺平均体长4米左右,体重50公斤左右,最长可达8米,体重达160公斤。
所以这么对比来看,网纹蟒普遍较长,绿森蚺普遍较重。
然而事无绝对,目前人类已知的最大的蛇既是最长也是最重的蛇是一条叫“桂花”的网纹蟒,桂花是2002年在苏门答腊岛的一片丛林中被当地土著捕获的,一开始土著人将它奉为神灵秘密膜拜,后来才在有关人员的说服下同意将其公开展示。
那么桂花有多大呢,桂花长14.85米,体重447公斤,身体最宽处达到85厘米。桂花被展出后,印尼当地有关机构以及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人员都到现场对其进行详细测量了,所以桂花是目前吉尼斯世界纪录中记载的最大的蛇。
另外据当地人说,桂花刚被捕获时其实有19米长,但因体内留有未能消化掉的腐败鹿尸,导致胃部被截断了4.15米。
蚦 念什么
蚦 拼音:rán tiàn
部首:虫,部外笔画:4,总笔画:10
五笔8698:JMFG 仓颉:LIBMM
笔顺编号:2512142511 四角号码:5715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6A6
基本字义
--------------------------------------------------------------------------------
● 蚦
ránㄖㄢˊ
◎ 同“蚺”。
English
--------------------------------------------------------------------------------
◎ a boa constrictor
蚺
rán
名
蚺蛇,即蟒蛇 [boa;python]。如:蚺蛇胆(蚺蛇的胆);蚺蛇藤(缚蚺蛇用的藤)
蚺蛇
ránshé
见“蟒蛇”
蚺科(Boidae)蚺亚科(Boinae)爬虫类,有10馀属,60馀种。东西半球皆有分布,主要见于温暖地区。长20公分(8吋)至7.6公尺(25呎)。体粗壮,尾短。多为陆栖或半水栖,有些种为树栖。体褐色、绿色或淡黄色,并有散在的斑纹和菱形花纹。多为卵胎生。捕食方法是先咬住猎物,然后收缩身体将其缢死。许多种具热敏性的唇窝,用以发现热血动物。事实与民间传说相反,蚺不危害人类。
巨蚺(Boa constrictor, 即缢缩蟒)能适应多种生境,分布于墨西哥北部沿海和小安地列斯群岛至阿根廷一带;体长一般不足3.3公尺(11呎),但最长纪录为5.5公尺(18.2呎)。有几种蚺营树栖生活,具有适于捕鸟的长牙;如南美热带地区的翠绿树蚺(Corallus caninus, 即亚马逊树蚺)体长1.8公尺(6呎),背部绿色,带白色纵条和横纹,腹部黄色。哥斯大黎加至阿根廷一带的虹蚺(Epicrates cenchria)花纹并不鲜明,但有显著的彩虹般的光泽。北美西部的橡皮蚺(Charina bottae,即两头沙蟒)为分布最北的蚺类,体褐色,穴居,外观或手接触的感觉均似橡皮。玫瑰蚺(Lichanura trivirgata, 即舐尾沙蟒)产于加利福尼亚南部和亚利桑那至墨西哥一带,体长90公分(35吋),带褐色或粉红色条纹。北非至印度和中亚的乾旱地区有10种穴居的沙蚺(沙蟒属〔Eryx〕)。林蚺亚科(Tropidophinae)的种常称为林蛇∶硬鳞蚺属(Trachyboa)有两种,产于南美;林蚺属(Tropidophis)10馀种,产于西印度群岛。
蚺
rán
ㄖㄢˊ
〔~蛇〕蟒蛇。
郑码:ILB,U:86BA,GBK:F2C5
笔画数:11,部首:虫,笔顺编号:25121425211
关于林蚺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