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秦军长(27军秦军长在石家庄)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27军秦军长,以及27军秦军长在石家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四大野战军将帅分布表,四大野战军成立
1955年,新中国在中南海举行陆海空三军第一次全国大授衔,盛况空前,世界瞩目。按照标准,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团司令员一般能授上将,比如杨成武、杨得志和杨勇等。特殊的甚至可授大将,比如陈赓、许光达、萧劲光等,而一军之长一般会授中将,也有少将,比如第49军的军长钟伟就是少将。
当然也有上将。军长授上将,已经打破了常规,情况也不多。全国四大野战军加上各军区部队,总共70个军,能授上将的军长并不多见,而且分布极其不均匀,且来分析一下。
第一野战军有3位军长授上将,2位独臂
第一野战军前身是西北野战军,有7个主力纵队,改编成7个主力军,只有3位军长授上将,其他的或者是中将,比如第6军的军长罗元发和第8军的军长姚喆,或者没有军衔,比如第4军的军长王世泰,还有一位大将,那就是第3军的军长许光达了。
(两大独臂上将,彭绍辉和贺炳炎)
3位授上将的军长都是谁呢?
第1军军长贺炳炎,天下第一军的军长啊,焉能不授上将?贺炳炎是贺龙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将领,红军时期的主力师长,八路军时期的主力团长,虽然后来职务提升得慢,但是授上将绝对没有问题。
第2军军长王震,大名鼎鼎的王胡子,开垦南泥湾时期359旅的旅长。其实军长只是王震的兼职,他的更高职务是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所以他这个上将,参考的职位不是军长,而是兵团级职务。
第7军军长彭绍辉,他的经历和贺炳炎非常相似,红军时期都是主力师长,八路军时期都很快当上了旅长,只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职务晋升比较慢,授上将也没有问题。
彭绍辉和贺炳炎是全军仅有的2位独臂上将。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各自失去了一只胳膊。可敬可叹!
第二野战军的军长中,无上将,王近山、周希汉都与上将无缘
第二野战军也就是刘伯承邓小平统领的刘邓大军,有11个主力军,这11位军长,有10位都是开国中将,还有一位仅仅是大校,他就是第16军的尹先炳。 第16军是杨勇第五兵团的主力王牌军,尹先炳战功赫赫,却因为个人生活问题,错失中将。据说,尹先炳在非正式场合,从来不穿军装。
其他10位军长中,比如第10军的杜义德、第11军的曾绍山、第14军的李成芳、第17军的王秉璋、第18军的张国华、第19军的刘金轩和第58军的孔庆德。
张国华的故事最为传奇,他率兵入藏,被称为佛光将军,还和印度军队打过仗,自卫反击战胜利之后,张国华向毛主席汇报胜利的经验,那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受到毛主席的好评。
(鲍先志、王近山和曾绍山)
还有3位军长, 最亏的是第12军的王近山,打仗那么勇猛,战功赫赫,当过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还有陈赓的得意爱将第13军的周希汉,最终都与上将无缘。第15军军长秦基伟在1988年授上将。
第三野战军的军长,也没有一位上将
三野的情况和二野相似,军长没有1位上将,大部分都是中将,比如第20军的刘飞、第21军的滕海清、第23军的陶勇、第24军的王必成、第27军的聂凤智等等。
(王必成、粟裕、叶飞和陶勇)
也有少将,比如第29军的胡炳云、第30军的谢振华等等。而由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而成军的军长则没有军衔,比如第33军的张克侠、第34军的何基沣和第35军的吴化文。
二野和三野的将领,要授上将,起码也得是兵团级才行,比如二野的两位兵团司令员陈锡联和杨勇都授上将,三野的四位兵团司令员,则全部都是开国上将。
四野的军长中,竟然有7位都授上将,居四大野战军之首
第四野战军的情况有所不同,居然有7位军长都授上将,是其他野战军望尘莫及的。
第38军的军长李天佑,开国上将,军长只是李天佑的兼职,他同时还是第13兵团的副司令员。万岁军的首任军长,李天佑授上将,那是没得说。
第39军的军长刘震,开国上将,军长只是刘震的兼职,他同时还是刘亚楼第14兵团的副司令员。从第二纵队司令员,到第39军军长,刘震打满解放战争,必须上将。
(刘震、韩先楚和陈先瑞)
第40军的军长韩先楚,开国上将,军长也只是他的兼职,韩先楚同时还是第十二兵团的副司令员。解放海南岛的大功臣,志愿军三位副司令员之一,韩先楚必须上将。
第43军的军长洪学智,开国上将,他也是以兵团副司令员的身份兼任军长的,洪学智作为志愿军最初的三位副司令员之一,授上将也是当之无愧。
第44军的军长邓华,开国上将,这个就更没有问题了,因为邓华不久就被提拔为第十五兵团司令员,由军级,直接到兵团级,邓华也是越级提拔的东北战场名将。
第45军比较特殊,前后两位军长都是开国上将,一位是黄永胜,同时是第十四兵团副司令员,黄永胜之后,是陈伯钧,同时担任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他们两位是秋收起义的老战友,必须上将。
为什么这7位军长都被授上将呢? 第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军长只是兼职,他们同时都是兵团副司令员。第二,四野的军都比较壮,基本上都有五六万人,相当于一野二野一个兵团的兵力。
(邓华、黄永胜)
第三,四野的战功最大,战线最长,独立解放了东北,又进军华北,成为平津战役的主力军,然后南下打垮白崇禧集团、余汉谋集团,一直打到了海南岛,半个中国都是他们解放的。战功大,将领的军衔自然就水涨船高,这是不容置疑的。战功决定军衔。
华北军区的军长也有1位上将
除了四大野战军,还有聂荣臻领导的华北军区。华北军区有3个兵团9个主力军,军长大部分都是中将,只有一位上将,他就是第60军的军长王新亭。王新亭在不久后升任第18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建国后当过副总参谋长。
战上海方军长原型是谁
应该是以27军军长,聂凤智为原型的
战上海这部片子拍出来以后,就有很多老兵抱怨,说:这部片子只是描述27军,把其他部队的功绩都一笔抹杀了
历史上,主攻苏州河,之后绕到侧后,迫降守军刘昌毅的,正是27军
27军当时的军长就是聂凤智
国民党高级将领名单有?
国民党高级将领名单:
张自忠:第一名将。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剧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将。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类似中共抗日名将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然后销声匿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李虽然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但没出什么彩。后来,干脆被蒋介石高吊了起来,和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样,位高权轻。不过,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
杜聿明:第三名将。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因为有些战略决策不经过亲自实践,很难判断对错。
孙立人:第四名将。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不过,我并不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 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
薛岳:第五名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不过,薛岳虽军事上成就显著,但治理湖南却颇遭物议,为了谋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广东,结果使湖南百姓在丰收之年饿死无数,百姓编民谣骂他
卫立煌:第六名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适的。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傅作义:第七名将。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北方最著名的国军抗日将领。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林彪在平型关战斗后的总结中曾表示了对晋绥军的不屑,晋绥军的战斗力也的确一般,但傅作义显然是晋绥军中的一个异数.
戴安澜:第八名将。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戴安澜与杜聿明的关系颇似张灵甫与王耀武的关系,两位长官的结局相同,两位同为抗日名将的下属结局却大相径庭,令人感慨不已。
张灵甫:第九名将。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再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将。第74军长。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img]请告诉我解放战争时的共产党野战军的编制和领导者,谢谢!
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韩练成、赵寿山任副司令员,闫揆要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韩练成、李克夫任副参谋长、张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所属各纵队依次改称第一、二、三、四、六、七、八军,骑兵第一师。总兵力15.5万。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下辖第1军:军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第一军下辖第1.2.3师;第2军:军长.王震兼政委,下辖第4.5.6师;第7军:军长彭绍辉,政委罗贵波,下辖第19.20.21师。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王世泰。下辖第3军:军长许光达,政委.朱明,下辖第7.8.9师;第4军:军长王世泰,政委张仲良,下辖第10.11.12师;第6军:军长罗元发,政委徐立清,下辖16.17.18师;第8军:军长姚喆,政委高克林,下辖第22.23师,骑兵第一师,师长康健民,政委李佐玉。 一野一共出了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13人,中将27人,少将191人。
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段君毅任后勤部司令员兼政委,下辖第三、第四、第五兵团共10个军又1个特种兵纵队。野战军下辖第3、第4、第5兵团,共9个军,加一特种兵纵队。 第3兵团司令员由有“赵子龙”美誉的陈锡联担任、政治委员谢富治,辖第10军(由兵团副司令员杜义德兼任军长、王维纲任政治委员,下辖第28.29师)、第11军 (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治委员,下辖第31.32.33师)、第12军(由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兼任军长和政治委员,下辖第34.35.36师)。 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传奇将军陈赓,辖第13军(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治委员,下辖第37.38.39师)、第14军(李成芳任军长、雷荣天任政治委员,下辖第40.41.42师)、第15军(秦基伟任军长、谷景生任政治委员,下辖第43.44.45师)。第5兵团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下辖第16军(尹先炳任军长、王辉球任政治委员,下辖第46.47.48师)、第17军(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治委员,下辖第49.50.51师)、第18军(张国华任军长、谭冠三任政治委员,下辖第52.53.54师)。特种兵纵队,李达司令员兼政委。第二野战军的总兵力达28万余人。其中2野一共出了元帅1人,大将2人:王树声,陈赓,上将13人,中将26人,少将204人。
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任副主任),下辖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兵团共16个军又1个特种兵纵队及华东海军。第7兵团, 王建安任司令员, 谭启龙任政委,姬鹏飞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迎希任参谋长,辖第21军(含第61、第62、第63师),滕海清任军长,康志强任政治委员;第22军(含第64、第65、第66师),孙继先任军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第23军(下辖第67.68.69师),军长陶勇,政委,卢胜;第35军(含第103、第104、第105师),吴化文任军长,何克希任政委,(35军是济南战役期间投诚的国民党军队组建的)。 第8兵团,陈士榘任司令员,袁仲贤任政治委员,江渭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何以祥任参谋长,辖第24军(含第70、第71、第72师),王必成任军长,廖海光任政治委员;第25军(含第73、第74、75师),成钧任军长,黄火星任政治委员;第26军(含第76、第77、第78师),张仁初任军长,王一平任政治委员;第34军(含第100、第101、第102师),何基沣任军长,赵启民任政治委员(34军为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队起义部队组建)。第9兵团,宋时轮任司令员,郭化若任政治委员,覃健任参谋长,谢有法任政治部主任,辖第20军(含第58、第59、第60师),刘飞任军长,陈时夫任政治委员;第27军(含第79、第80、第81师),聂凤智任军长、刘浩天任政治委员;第30军(含第88、第89、第90师),谢振华任军长,李干辉任政治委员;第33军(含第97、第98、第99师),张克侠任军长,韩念龙任政治委员。 第10兵团,叶飞任司令员,韦国清,张鼎丞任政治委员,陈庆先任参谋长,刘培善任政治部主任,辖第28军(含第82、第83、第84师),朱绍清任军长,陈美藻任政治委员;第29军(含第85、第86、第87师),胡炳云任军长,张藩任政治委员;第31军(含第91、第92、第93师),周志坚任军长,陈华堂任政治委员。 特种兵纵队番号不变,陈锐霆任司令员,张凯任政治委员。 以胶东军区武装编为第32军(辖第94、第95师),谭希林任军长,彭林任政治委员,暂归山东军区指挥。两广纵队拨归第四野战军建制,曾生任司令员,雷经天任政治委员。另外还有华东海军,军长张爱萍兼政委,副司令员林遵,赵启民。这时,华东军区约42万人,全军总兵力为58万余人。其中三野出了元帅1人,大将2人,粟裕,张云逸,上将11人,中将33人,少将266人。
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邓子恢任副政治委员,谭政任政治部主任陶铸任副主任,萧克任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参谋长,聂鹤亭、陈光任副参谋长,下辖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兵团共12个军,另加1个特种兵司令部、1个铁道兵司令部及两广纵队。第12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辖第40、45、46军;40军军长韩先楚,政委罗舜初,下辖第118.119.120.153师;45军军长黄永胜,政委邱会作,下辖第133.134.135.158师;46军军长詹才芳,政委李中权,下辖第136.137.159师;第13兵团,程子华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辖第38、47、49军;38军军长李天佑,政委梁必业,下辖第112.113.114师;47军军长梁兴初,政委周赤萍下辖第139.140.141.160师;49军军长钟伟,政委袁升平,下辖第145.146.147.162师;第14兵团,刘亚楼任司令员,莫文骅任政治委员,辖第39、41、42军;39军军长刘震,政委吴清宪,下辖第115.116.117.152师;41军军长吴克华,政委莫文骅,下辖第121.122.123师;42军军长万毅,政委刘兴元,下辖第124.125.126.155师;第15兵团,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辖第43、44、48军,43军军长洪学智,政委赖传珠,下辖第127.128.129师;44军军长邓华,政委吴善富,下辖第130.131.132.127师;48军军长贺晋年,政委陈仁麒,下辖第142.143.144师。特种兵纵队司令员肖华,政委钟赤兵下辖第50.51军,长春起义的曾泽生部被编为50军,曾任军长,徐文烈任政委,下辖第148.149.150师;原国民党起义部队被编为51军,军长张轸,政委杨春圃,下辖第211师。两广纵队司令员曾生,政委雷经天,原野战军所属之特种兵指挥机关改称特种兵司令部,辖2个炮兵师。铁道运输司令部,司令员郭维成。其中4野出了元帅2人,大将3人,肖劲光,黄克诚,谭政,上将14人,中将43人,少将298人。其发展到最后大概有150万余人,其中共歼敌180余万人。
中央军委还将原华北军区的部队改编为“华北野战军”,受毛泽东、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和指挥,作为直属军委统帅的我军唯一的一支战略机动部队,下辖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兵团共11个军。它所辖60、61、62、63、64、65、66、67、68军。
五大野战军:“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和“华野”。
人民解放军五大野战军编制建制时间不长,“一野”持续时间仅一年零三个月,于1950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被取消其番号,所属部队归西北军区管辖。“二野”持续时间一年零一个月,于1950年2月,同率领第1兵团入川的西北军区机关一部合并,组成西南军区。“三野”持续时间一年零七个月,于1950年8月被取消番号,野战军部队全部归华东军区领导。“四野”持续时间一年零三个月,于1950年4月取消番号,部队归中南军区指挥。而“华野”的番号、编成,更是经过了数度反复的调整、变化,甚至令人眼花缭乱:1949年4月25日,太原城的硝烟尚未散尽,第十八、十九兵团即接受新命令,调入一野,参加解放大西北的千里征战;11月,第十八兵团又调入二野参加大西南战役;1950年,为适应剿匪任务的需要,其第二十兵团除部分转入特种兵外,部分转为地方军区或公安局;另外,第十八兵团第61军,于1950年2月兼由川北军区领导,1951年3月其181师又调归第60军;1952年7月,第61军番号正式取消。
解放战争时期7o个军的军长都是谁
第一野战军:
1军--贺炳炎,2军--王震,3军--许光达,4军--王世泰,5军--列斯肯,6军--罗元发,7军--彭绍辉,8军--姚喆;
国军起义:9军--赵锡光,西北独1军--周祥初,西北独2军--马崞靖,西北独1军--蒋汉诚。
第二野战军:
10军--杜义德,11军--曾绍山,12军--王近山,13军--周希汉,14军--李成芳,15军--秦基伟,16军--尹先炳,17军--王秉璋,18军--张国华,19军--刘金轩。
第三野战军:
20军--刘飞,21军--滕海清,22军--孙继先,23军--陶勇,24军--王必成,25军--成钧,26军--张仁初,27军--聂凤智,28军--朱绍清,29军--胡炳云,30军--谢振华,31军--周志坚,32军--谭希林;
国军起义:33军--张克侠,34军--何基沣,35军--吴化文。
第四野战军:
38军--李天佑,39军--刘震,40军--韩先楚,41军--吴克华,42军--万毅,43军--洪学智,44军--邓华,45军--黄永胜,46军--詹才方,47军--梁兴初,48军--贺晋年,49军--钟伟,54军--丁盛,55军--陈明仁;58军--孔庆德(二野转隶)。
国军起义:50军--曾泽生,51军--张轸,52军--王劲修,53军--彭杰如。
华北野战军:
60军--王新亭,61军--韦杰,62军--刘忠,63军--郑维山,64军--曾思玉,65军--邱蔚,66军--萧新槐,67军--韩伟,68军--文年生,69军--周彪(副军长),70军--石志本(副军长);
国军起义:36军--刘万春,37军--张世珍。
关于27军秦军长和27军秦军长在石家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