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土族安召舞与蒙古族的安代舞相似)
今天给各位分享土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土族安召舞与蒙古族的安代舞相似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土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一、土族的节日:
1、擂台会
二月初二节叫擂台会,在节日里主要进行赛马,摔跤,比武等体育活动,还进行唱山歌等传统娱乐活动。
互助县府所在地威远镇,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唱擂台戏。据史料记载,宋代以前,威远镇一带叫“诺术斗”〈土语意为森林地区〉,宋时改称“牧马营”,为军事要地,是兵戎活动频繁之区。打擂台之俗约始于宋代,流传至今。
其内容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近代以来的擂台会主要携昌是演秦腔戏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祭祀求神活渣春动。除唱戏外还进行物资交流以及转轮子秋、跳安昭舞、赛马、摔跤、武术表演、唱花儿等文体娱乐活动。
2、鸡蛋会
是每年农历三月三、三月十八、四月八,大通、互助一些地区举行的传统庙会,赶会的人都带许多熟鸡蛋,在会场上敲击作戏,被敲破者将蛋送给赢家取乐。所以人们习惯地叫做“鸡蛋会"。庙会上给龙王、三霄娘娘等神献牲酬祭;请法师涌经,跳法师神舞,以避祸穰灾。
赶庙会的人一则上香、供辩梁扒灯、敬香钱,以还神灵保佑之心愿;二则春耕之余娱乐欢庆一番。
远近土、藏、汉各族群众蜂拥而至,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会终人散,则见会场上铺满白花花蛋壳,如同下了场冰雹,群众认为这样便能禳解雹灾。据传这“鸡蛋会”是明代嘉靖年间,因一次春天的雹灾而举行的,留下庙会打鸡蛋禳灾之俗,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二、土族的风俗习惯:
土族淳朴好客,民间有“客来了,福来了”的说法,敬客时,首先要敬酥油茶,并摆上一个“西买日”(插有酥油花的炒面盒子)端上一盘大块肥肉,同时在肥肉上插一把刀子,然后用系有白羊毛的酒壶为客人斟酒,以表示吉祥如意。
有的地方还有客人一到,首先要敬三杯酒,谓之“吉祥如意三杯酒”;送客时也要敬三杯酒,谓之“上马三杯酒”。饮酒时,有边饮边歌之习,以畅饮酣醉为快。如不能喝酒者,要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也可。
扩展资料
土族的禁忌
忌讳在牲畜圈内大小便。寺庙大殿或家中佛堂内忌讳去过月房的人以及服丧的人和妇女进入。妇女不戴帽子或不穿长衫,不得在长辈面前过往。忌讳用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水。出远门或办喜事,早上出门碰上空桶、穿背斗,认为不吉,须返回改日再走。
安了新大门、或家中有重病的人,生了孩子等,外人不能进入院内,门上贴一方红纸或插上柏树枝,以示忌门。到土族人家做客,进门前必须先呼喊招呼,否则,被视为无礼。进屋后上炕必须脱鞋,否则是对主人的不尊敬。土族人忌讳同未婚姑娘开玩笑,不能在卧室里吐痰、擤鼻涕。
土族不食马、骡、狗肉。忌在牲畜圈内大小便。不能在长辈面前脱帽。服孝期间子女不能串门。家中人死后一年内不穿红、绿色衣服,不过年节。清晨出门忌遇挑空水桶、背空背篓的人。妇女生孩子忌门。禁止在经幡杆上晾晒衣服。不用有裂缝或豁口碗给客人盛茶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族
土族的历史简介:土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土族的历史简介:
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国家在1979年为土族人民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语文字。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青海的民和、大通两县和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也比较集中,其余的则散居在青海的乐都、门源、都兰、乌兰、贵德、共和、西宁和甘肃的卓尼、永登、肃南等地。
土族的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是土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2、端午节
和汉族一样,土族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过端午节。
3、中秋节
土族过中秋,也与汉族传统大致类似,月亮出来之前,人们在房顶上献月饼、果子、核桃、枣儿之类供品,并点一对油灯。月亮出来后赏月,一直等到灯油熄灭之后,将所有供品拿下来全家分享。
农民开始播种。晚上吃油馅馄饨,在油馅里掺放几粒麦粒和谷物,吃剩的馄饨分给家畜,以示庄稼是养人养畜之宝。
4、谷雨节
在谷雨那天庄稼人请人写“谷雨”。因过去在三川地区蝎子繁衍很多,为防止蝎皙,在一张黄裱纸的上半部书写“天师到门庭,仙气吹一口,蝎子不出洞,太上老君急急如令衫做”。
人们一般在黄裱纸下半部画一只公鸡,嘴里衔一只蝎子,有鸡人家从鸡冠上取一点血滴在蝎子返塌前身上,然后将黄裱纸贴在墙上。
5、天社节
农历春分时节,土族人民要上坟祭祖。同姓亲戚们将一头猪或一只羊宰杀后抬到祖坟所在的地方,有条件的家里还做一盘鸡,具体作法是将一只大公鸡用针刺杀后去毛煮熟,鸡身盖上用纸剪成的花衣。
鸡嘴里衔上一撮棉花,然后将鸡装在木盘里,周围还摆上以豆芽、鸡蛋、腊肉、葱等做成的5碗凉拌菜,供献在祖坟前。祭祖时,人们将宰杀的猪或羊放在木板上抬到祖坟的后土祭祀,焚化纸钱等,男女跪拜,并由其中一位长者祈祷祖先赐福于后代。
6、纳顿节
民和三川地区土族在庄稼丰收的农历七月开始,举行本民族传统节日“纳顿”。“纳顿”是土语,意为娱乐。纳顿节是民和三川地区土族人民为庆祝丰收而每年举行的独有的传统节日,从农历七月十二日起。
“纳顿”从庄稼成熟最早的下川宋家村开始,间隔一天或数天,由下川经中川的祁、杨家等地,渐渐北移,一直延续到上川的赵木川、官亭鲍家一带,最后以农历九月十五日的朱家“纳顿”收尾。
7、花儿会
土族山乡还盛行专门赛歌的“花儿会”,多在每年农历二月二、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十五举行。
8、九月九庙会
农历九月九至十一日,三川一些村庙里举行九月九庙会。
人们在第一天请来法师和阴阳,剪蟠立杆。法师开始穿戴法衣时,旁边二人唱《打扮曲》,对法师的一身穿戴从头到脚大加夸赞。法师装束已毕,拈香祈祷,开始作法,边舞边唱《莲花曲)。莲花曲分为五段,即青、红、皂、白、黄五色莲花。
9、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土族的腊八节。凌晨时分,家家到河滩上背回几块冰立在果树或粪堆上。又抱一堆麦草分别在地里、粪堆上和果树底下将其燃烧。院中盛放一碗清水,待结成冰后,根据冰凸起的形状预测来年庄稼的收成情况。
10、擂台会
互助县府所在地威远镇,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唱擂台戏。据史料记载,宋代以前,威远镇一带叫“诺术斗”(土语意为森林地区),宋时改称“牧马营”,为军事要地,是兵戎活动频繁之地。
11、鸡蛋会
每年农历三月三、三月十八、四月八,大通、互助一些地区举行的传统庙会,赶会的人都带许多熟鸡蛋,在会场上敲击作戏,被敲破者将蛋送给赢家取乐。所以人们习惯地叫做“鸡蛋会”。
12、观经会
观经会是佑宁寺历年举行的祈愿法会。佑宁寺系土族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旧称“郭隆官巴”(鹰谷寺)。史称“温北诸寺之母”。该寺于每漏清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六月初八九举行两次规模宏大的观经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族
土族的由来
土族起源于蒙古人,土族人自称为“蒙古尔”(蒙古人)或者“察罕蒙古尔”(白蒙古),这个自称反映出土族族源和蒙古族的渊源关系。
土族是生活在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由于人数比较少,大众对这个民族了解得并不多。那么土族的由来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01
在互助县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的传说:成吉思汗手下大将格日利特率部留驻索卜滩(今互助县境内)。其部属留驻下来之后,和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
02
这个传说在清代藏文文献《佑宁寺志》中有详细记载: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之部将格日利特率领其部属到此,现今的霍尔人是为这些人的后裔。”
03
在1604年,佑宁寺落成的时候,格日利特被追封为“尼达”(地方保护神),他的铜像被供奉在佑宁寺,土族长期以来把格日利特当作本民族的祖先。
04
汉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的部下蒙古军曾到过西宁一带的记载。《元史·太祖本纪》有“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三月兄闷破洮河、西宁二州”的记载。互助县时属西宁州治,距西宁仅四十五公里。
05
土族来源于一部分蒙古人,从语言方面也可以得到佐证漏尘凯。土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词汇和蒙古语喀喇沁返唤方言很相似。
土族是什么民族
土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青海的民和、大通两县和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也比较集中,其余的则散居在青海的乐都、门源、都兰、乌兰、贵德、共和、西宏链宁和甘肃的卓尼、永登、肃南等地。
土族聚居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境分山区、浅山区和川水区三种地形。除青海的民和三川、同仁,甘肃的积石山、卓尼、肃南等地外,其余大都山水相连。土族聚居的北部山区行棚,森林茂密,草山牧场广阔;南部浅山区,河川交错,气候温暖,遍布良田园林。
土族最大的聚居区互助土族自治县,总面积3376平方公里。境内山川相间,地势北高南低,祁连山支脉达坂山气势磅礴,从西北到东南横贯全境。山区土壤多系肥沃的暗栗钙土,适宜农作物生长。
来源。
土族源于吐谷浑(霍儿人)说。至于霍儿人,原是藏族对居住在西藏北部以及西藏以北地区(一说黄河以北)游牧民族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蔽带孙近代则专指土族而言。互助县土族地区的合尔郡、合尔屯、合尔吉、贺尔川等地,据说是因为古代居住着霍尔人而得名。合尔郡,藏语称“合日江”,意为霍尔人居住的地区。
据初步研究,土族传说中的霍尔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浑人。663年,吐谷浑为吐蕃所并,一部分人仍留居青海故地。从地域上看,现今土族主要聚居区在湟水沿岸,而这里曾是吐谷浑人的活动地区。
简介土族
土族简介:
土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当中,人口比较稀少的民族薯物之一,土族人所说的语言是属于阿尔泰语也就是蒙古族的语种,国家在1979年的时候为土族的同胞们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
土族的主要居住地是在我国青海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部分的土族人民都集中在青海的民和,大通两个县和赶圩的天祝藏族自治区。
扩展资料:
土族的服饰文化扮饥:
1、斜襟袍:土族男女均多穿高领或翻领斜襟袍。这种袍除了肥大、宽大外,最富特色的便是五彩袖。五彩袖用红、黄、绿、白、蓝等五色彩布或彩绸拼制而成的,土语叫阿拉肖梢。
袖筒一般长过手,所以民和等地又称之为“罩袖”。有的袖筒由里向外一截比一截窄瘦,有的又呈宽长的直筒状,袖口里数缺液子缝半尺长的红边,穿上后将红里翻出外面。
据说早期的花袖是用七色彩布缝制的,后来演化为五色,而且这些色彩都是依照彩虹的颜色调拼而成。看上去谐调、鲜艳、美观、大方,土族也因此而被称为穿彩虹花袖衫的人。
2、肥大上衣:土族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民族,有过畜牧经济的历史。在民族服饰中就反映了这种现象。在土族服装中,没有完全摆脱皮袍、皮袄等皮毛制品,男子还常常以袍服为礼服。
妇女的上衣虽用棉布、绸缎等制作,但普遍较为宽大,一般都长及膝盖,外面还常套穿一件长长的坎肩,从中能看到畜牧民族袍式服装的影子。
3、土族头饰:土族妇女讲究头饰,在土语里,头饰叫扭达,式样复杂,各地不一样。有的叫三叉、干粮、羊腔、马鞍橇等。
现在,繁多的头饰已经没有什么人用了,变得简单方便。姑娘一般梳三根发辫,已婚者梳两根,末梢相连,以珊瑚、松石等缀饰,再戴上织锦毡帽,十分漂亮美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族
土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土族安召舞与蒙古族的安代舞相似、土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