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一天,
阿峰说起生煎项目失败原因,
说是当地的消费习惯问题,
他的生煎没错的,想想也对,
错的可能是生煎水土不服吧?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案例,也是一个失败的案例,但却是我们餐饮人,特别是新手一定要好好品味的一个案例。
大约七八年前吧,我也刚跨行到餐饮没几年,当时也还算年轻,年轻意味着有冲劲(冲动),有闯劲(不知天高地厚)
。
于是,在各自餐饮工作之余,我们四个年轻人一合计准备做个早餐包子项目,往大了搞,对标芭比馒头(年轻就是好)。
这个事情摸了有半年多吧, 调研了好久,也讨论了好久,最后放弃了(具体原因以后有机会写),这时我们转头又去研究生煎项目。
当时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传统煎制技术和效率,这在当时比较难解决(当然现在的机器设备已经可以解决了),其次是我们一直争论到底用半发面还是全发面(口感习惯)。
以上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我隔壁市的一个朋友有一天给我电话说,他也跨行进入餐饮了,正在上海学习正宗的小杨生煎技术,马上要学成归来回老家开店了(激动又兴奋),让我给点开店经验。
当时我有点懵,五味杂陈,又兴奋(搞生煎,那就多个交流的朋友了),又有点隐隐不安(感觉他的决定有点突然),好像不好的预感。
我这朋友叫阿峰,原来在上海一家大酒店做管理层,文质彬彬,还画的一手好画,用现在的话说,是个有才的文人,文化人开店做生意容易理想化。
很快,阿峰学成归来回到家乡(距我50多公里的县级市),据他描述技术学的老到位了,基本复刻小杨生煎产品,让我赶紧抽空过去,一是品尝测试产品,二是聊聊开店的事。
很快,我带一个朋友一起去了阿峰那里,然后,他告诉我,店铺也已经落实好了(迫不及待了),就定在当地镇上农贸市场边的美食街(插一句,他们那个镇经济相当可以,作坊工厂特别多),感觉也没啥毛病。
重点中的重点来了,说起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做生煎时,阿峰难掩自豪的说,这是他做了好久的调研得出来的,然后巴拉巴拉一大堆,现在回忆总结起来就是以下三点:
一,当地作坊工厂多,劳动密集型务工人员多,生煎这个品类即能解馋又能饱腹,且方便携带,所以不单是早餐,闲暇时刻的销量也特别大(没毛病)。
二,当地的生煎店很多,且都开了好多年了,但做法口味都不正宗:全发面,正煎,肉馅差,无汁水。(这个要细品)
三,有个金X生煎的店,开了好多年了,好几家店,生意火爆的不行,但东西做的贼差,阿峰觉得随便就能截留他的客户。(这个也要细品,都是雷)
当时,我和一起去的朋友都傻了,这个调研结果的信息量其实是非常大的,需要细细品味,看不懂的多看几遍,再多看几遍。
然后,阿峰很热情的带我们去了他说的那个生意巨好的金X生煎老店,地段有点偏,一溜七个门面排开,装修基本没有,员工应该都是家里亲戚什么的,年纪比较大的,卫生服务确实也堪忧。
总之就是那种苍蝇老店,生意确实真的超级火爆,买了一袋尝尝,个头不大,口感果然一般,但也不难吃(油煎的基本没有太难吃的产品,记住),价格也才五毛一个,走量模式,也算便宜了。
这里有个关键认知点,跟我一起去的朋友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我们也在研究生煎,发现这里的生煎做法和口味跟我们当地(就隔壁市,50来公里路)居然也不尽相同(重点中的重点,细品),当时我们心里就咯噔一下,出了一身冷汗。
金X生煎回来,阿峰就马上做了他的产品,用平底锅煎了一锅,怎么说呢,味道还是扎实的,但接近死面的口感总是没那么容易接受,但阿峰就是强调这才是正宗的生煎啊,你们以前吃的都叫生煎包子。
这里再补充一句,后来我们又调研了上海的生煎,发现上海生煎也分好几个派别,小杨生煎居然也不是传统正宗海派生煎,感觉就是生煎中的海底捞。
写到这里,其实这个案例基本也算是结束了,当我们起一个餐饮项目时,一定要先评估该餐饮产品在当地会不会水土不服。
正宗这个词,对餐饮人来说,也往往可能意味着风险,越正宗可能风险越大。
这一方面,海底捞就做的非常到位,曾经海底捞的火锅一直被行业讽刺最多的就是口味不正宗,包括现在还有很多重庆成都的火锅大师对其口味的指指点点。
我想说的是,省省吧,大师们,市场才是检验产品的唯一真理。
下面简单把阿峰的生煎项目快速撸一遍。
很快,阿峰的特色生煎店开出来了,当时还请了一个上海的老师傅(绝对正宗老上海,那做派,哈哈)来坐镇,产品特点满满的上海生煎:半发面
,反煎,馅多汁多,肉好,价格贵。
开局还算可以,毕竟搞了营销吗,然后三个月后马上开出了第二家分店,再然后六个月后第一家店关了,再没几个月,分店也关了。
也算干脆,阿峰退出当地的生煎行业,转而去做了炒菜店项目。
很讽刺意义的是,当时他教了一个学徒,出去外地开了一个店,几年后发展的不错,居然还开了好几个分店。
后来,阿峰跟我们说起生煎失败的原因时,他说是当地的消费习惯问题,他的生煎是没错的,想想也对,错的可能是他的生煎水土不服吧。
点点滴滴的感悟,希望与大家共勉!